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01月24日

春联纳福已千年

◎汪志

“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辞别迎新岁,时序车轮总向前。”春节家家户户贴春联,这一古老的民俗经历了几千年的沧桑变化。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诗中所说的“桃符”就是春联的源头。

古人认为,桃木有避邪的作用。早在周代,人们就将长方形的桃木板悬挂在大门两旁以避邪。后来,人们在桃符上画神荼、郁垒二神的画像或写上二神的名字,悬挂于大门两侧,这就是传说中的门神。

《山海经》中记载:在大海上,有一座叫度朔的大山,山上有一棵参天桃树,树冠向四周伸展三千多里。桃树的东北方向有一个万鬼出入的鬼门。门旁有两个神人,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专门监视那些恶鬼。一旦发现,便用芦苇编织的绳索把鬼捆起来,扔到山下喂老虎。后来黄帝作礼请神,就在门口立了一个大桃人,上画神荼、郁垒与老虎,用来驱恶鬼。

唐朝以后,人们又把唐太宗李世民的两名爱将秦叔宝和尉迟恭当作门神。据记载,李世民成就帝业时杀人无数,即位后夜间多做噩梦。唐太宗非常害怕,就将这一情况告诉群臣。于是,秦叔宝和尉迟恭每夜披甲持械守卫在宫门两旁,唐太宗果然不再做噩梦。时间久了,唐太宗心疼二将日夜辛劳,便让宫中画匠绘制二将之戎装像,悬挂于宫门两旁,消除邪祟。后来,民间便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作为门神,每逢春节便在大门上张贴他们的画像。

传说我国第一副春联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昶所写。后蜀国每到除夕时,诸宫门各挂桃符一对,一般都是上题“元、亨、利、贞”四个字。公元964年春节前夕,孟昶这位才子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其才华。可当群臣把对句写好交给孟昶过目时,孟昶都不满意。于是,他亲自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到了宋代,在桃符上书写联语就比较盛行了。而把春联写在红纸上始于明代。之所以写在红纸上,是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代表喜庆热烈、吉利祥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大年初一,明太祖微服出巡,看见家家户户门上贴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门前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原来,这家是阉猪的,大老粗,自己不会写,街坊邻居又嫌其晦气,不愿代劳。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故事大约只是传说,但从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提倡。

由于明太祖的大力倡导,春节贴春联蔚然成风,一个新兴的“文化产业”——写春联、卖春联蓬勃发展起来。一些文人在春节来临之际,纷纷走上街头市场,摆摊设点,现写现卖。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钜编写的春联专著《楹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当时,春联的种类已经很多,按照其使用场所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

在春联文化繁盛的时代,人们不仅在大门、屋门上贴上春条,连室内、粮仓、畜圈等地也会张贴相应的春联,如室内贴“抬头见喜”,粮仓上贴“五谷丰登”。家宅里里外外张贴的红色春联,流露出浓浓的年味。

春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我国一直长盛不衰。春联,是春节的名片,是春天的请柬,是新年的眼睛,是日子的笑脸,是崇天敬地的仪式,是祝福家国的心愿,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春节符号,家家户户都离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