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力
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不知不觉已经伴随我们走过了四十多年,这是几代人的欢乐记忆,让无数家庭欢乐喜庆,更是全球华人的欢乐盛宴。春晚走过的岁月,其实就是改革开放国家走向兴旺的岁月,是中国老百姓安居乐业迈步小康的岁月,春晚这道精神食粮早已融入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
1983年,荧屏上第一次有了春晚。那阵父母单位里只有一台18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所有人汇聚在院坝里,津津有味观看满屏雪花的节目。由于信号不强,需要不时调整天线的长短和方位,所以电视机旁专门安排有一位技术人员,尽管天气寒冷收看效果也极差,但绝不影响所有人对观看春晚节目的极大热情。
九十年代,彩色电视机大举进入寻常百姓家,除夕夜看春晚,便成了我的父母,还有爷爷奶奶们最翘首以盼的事情,也是他们劳作一年后犒劳自己最好的精神大餐。往往是吃过年夜饭,一家老小便围坐在电视机前,看心中喜欢的明星,听耳熟能详的音乐,许多经典的歌曲和小品伴随一生,成为岁月里一曲余音绕梁的动人篇章。
二十世纪,电脑、手机开始挑战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与人的交流不再必须面对面,许多人忙得连春节看一趟父母都成了奢侈,视频和电话代替了亲情也容易淡化亲情,许多家庭的除夕夜只留下孤独观看春晚的老人,精神生活的多样性让人们有了更多选择度过除夕的方式,年复一年的春晚节目从“稀有”变得“寻常”,春晚营造的节日氛围比节目本身更重要。
到了今天,尽管一年一度的春晚总能早早引发人们和媒体的关注,但实事求是地讲,当春晚像一朵怒放的花朵最终呈现出来时,许多人会有一种“不过如此”的感叹,对春晚的期待变成了一种审美疲劳。其实,并不是春节联欢晚会节目的档次降低了,也不是观众的口味过于苛求,现代的声光电技术只能让春晚的舞台更加绚烂,而是我们的内心,正在或多或少忽视春晚存在的精神价值,忘记了春晚是整个节日欢乐的序幕,是开启一年美好生活的开始,是海内外无数炎黄子孙内心企盼的精神食粮。说到这儿,不妨反问一句,假如没有春晚呢?
假如没有春晚,可能会少了许许多多对除夕的那份期待;假如没有春晚,可能会少了年三十全家人欢乐的场面;假如没有春晚,可能会多了许多老人孤独冷清的身影;假如没有春晚,可能会多了每个春节寒意森森的氛围。
所以,尽管人们对春晚有这样那样的议论,也一点不影响我们对春晚的期盼和热情,这就是为什么每年的“我要上春晚”节目总是吸引许多人目光的原因,也是越来越多的地方诞生无数“草根春晚”的缘由。春晚,伴随一代又一代的人,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温暖我们的心灵,成为华夏儿女热热闹闹欢度春节的重要组成。
今天的春晚,早已成为欢乐的音符,“年”的标志,也是华夏子孙最具价值的精神文化产品。春晚把欢乐和亲情凝聚成纽带,让我们对越来越美好的明天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