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02月21日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读《凡人琐事:我的回忆》

◎贾登荣

章开沅是中国近代史学界的开拓性学者,有“学术泰斗”之称。他生前撰写的《凡人琐事:我的回忆》一书,近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全书用60万字、100多个小节、50余幅插图,完整再现了作者九十多个春秋的人生经历。用作者自己的话说:“这部回忆录无所谓喜,也无所谓悲,没有慷慨激昂,也没有低吟浅唱,留下的无非是一些琐事的片段。”不过,透过作者温情脉脉、不疾不徐的讲述,可以看到,作者一生经历了无数挫折与打击,但由于心中始终有信念,终于成为著名的教育家、史学家。作者的人生遭际正好证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凡人琐事:我的回忆》一书的作者,用一个个具体的事件,完整地再现了自己坎坷曲折的一生。在“家世与童年”一节中,作者在书中写道:“解放前我没有固定的家。童年时期总是随着父母流转,时而上海,时而芜湖,时而苏州,时而凹山(今马鞍山),时而武汉,时而重庆。直到1938年秋天,父亲应好友贾伯涛邀请,前往赣南师管区(贾为司令)担任军需工作,母亲与他同行,我们姐弟四人(开明、开诚、开沅、开永)被送往江津乡下国立九中读书,遂成为无家可归的难民学生。”在江津国立九中读书期间,安分守己、勤奋好学的他,却因一篇周记而被勒令退学;几经辗转才找到一个计政班继续求学,但又因与教官发生争执再次被开除。18岁的他陷入穷困潦倒的境地,为了生存,只得去担任粮船押运员,奔波在波涛翻滚、风急浪高的川江上。后来在大哥的帮助下,谋到一份粮食部重庆仓库编外雇员的职业,负责公文抄写。面对这份职业,作者觉得:“与川江运粮相比,仓库抄写真如一步登天,既无繁重体力劳动,又无船沉人亡的危险。”生活的磨难,并没有湮灭作者求知的欲望。抗日战争胜利后,作者考入金陵大学读书。1948年,作者离开就读仅两年多的校园,前往中原解放区,进入中原大学学习,并最终留在中原大学政治研究室工作。从此,他与大学结下不解之缘,并在改革开放后的1984年成为大学的掌门人。在华中师范大学任教期间,他又遭遇下放农场劳动、“四清”、学术论文被批、“文革”等一系列折腾,但心中的理想之光始终没有熄灭。当拨乱反正的春风吹拂中国大地后,他的学术研究热情一下子释放出来,分别在辛亥革命、南京大屠杀、张謇研究等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作出了许多开创性的成果,成为蜚声中外的学者。

从《凡人琐事:我的回忆》一书作者的讲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与相当多的著名学者相比,章开沅既没有在大学完整学习的履历,也没有在国外留学的经历,他的学术研究是半路出家的,特别是步入花甲之年后才真正开始。然而,他却凭借自己的刻苦、勤奋,成为学术泰斗。回顾他的人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其成功主要在于以下几点:一是不断向社会学习,丰富自己的阅历,扩展自己的视野。他说:“社会本身就是一本大书,一本无字然而更为丰富且纷繁的大书。”社会大学的磨炼,让他独具慧眼,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学术之路。二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放弃读书。用书籍来驱散人生不幸的苦闷,坚定人生的追求。在当川江粮食押运员、仓库雇员期间,尽管条件恶劣,生活艰苦,作者依然热爱学习。他说:“只有书斋可以解忧。阅读使我的求知欲得到某些满足,使我忘记现实生活的种种不幸与困惑,把我引进一个虚幻但毕竟存在的精神世界中,让我充分享受思想自由飞翔的愉悦。”三是孜孜不倦、终身好学,选准方向终成大器。解放初,仅仅读了两年大学的他进入中原大学从事教学工作。面对新的岗位,他知道:“我的业务底子很薄,在金陵大学历史系读了两年多一点时间,很多必修课未读,更谈不上什么必须选读的通识课程。但革命现实的迅速发展与学校工作的紧迫需要,竟把我匆匆忙忙、稀里糊涂推上大学讲台。就像未经多少训练就上了战场的新兵,短兵相接已经容不得半点犹豫与延误,只有不顾一切奋勇向前。”正是凭借“奋勇向前”的精神,他很快成为教学骨干。在中原大学与华中大学合并时,他被留在华中大学任教。在华中师范大学任教期间,他多次被下放到农场,抽调参加“四清”等中心工作,直到“文革”结束,他的学术研究才走上正轨。因此他在书中说:“严格地说,我的学术生涯其实是在‘文革’以后才真正开始,仿佛是已逾季节的迟开花朵。”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他选择在辛亥革命等中国近代史研究中耕耘,经过几年的钻研,做出不少开拓性成果,从而名扬学界。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年近七旬的他在旅居国外四年回国后,面对中国社会日新月异的变迁,他说:“重新认识并融入中国社会,我仍然虚心接受再教育,活到老,学到老。”因此,在研读书本的同时,他四处考察,对中国近代史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正是这样孜孜以求的韧劲、钻劲,才让章开沅攀上学术研究的高峰,成为一代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