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锋
谈起对雷锋的印象,感恩、奉献、敬业、勤奋,是时代符号,是道德偶像,是人生标杆,对于普通人而言遥不可及。但在一本书里,雷锋是一个高情商的时尚弄潮儿,是一个频频跳槽的打工人,是一个颇有女人缘的帅哥。这本书就是作家黄亚洲的《雷锋》,曾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是中宣部中组部向全国党员干部推荐、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书籍。
雷锋生于旧社会,父母死于迫害,哥哥因受伤不治身亡,弟弟饥饿而死,家庭贫困潦倒。虽然命运不公于他,但是他不畏艰难、勤劳刻苦,始终保持对同事、群众的热心肠。在同事都不愿意去弓长岭焦化厂时,他放弃鞍山市内的鞍钢化工总厂那样优越的生产、生活环境,调入弓长岭这个偏僻的大山沟,甘做“一颗闪光的螺丝钉”。在突发洪水时,即使刚经历高强度救火工作、身体不适,他不喊苦不喊累,恪守军人职责,舍身坚守,直至抗洪胜利。全书以雷锋的人生成长轨迹为主线,站在今天的价值观,重新还原他的个人魅力,充分展现了雷锋阳光、友爱、感恩的生命底色。
这本书是唯一一部反映雷锋事迹的长篇小说,细腻生动地再现了雷锋从一个乞儿成为时代楷模的全部历程。不同于其他雷锋事迹书籍,独特的小说视角使得读者摆脱对雷锋僵化印象,真实展现了他作为一个高智商、高情商的普通人的成长轨迹。作者黄亚洲当时接到请他写《雷锋》的委托电话,正身处于汶川大地震的救灾现场,周围是冲在一线的解放军、救死扶伤的医生、参与救援的热心群众,无时无刻都能看到雷锋的身影。正是这一缘故,他接受了写作《雷锋》的任务,希望借由这本书来展现普通人同样有着不怕苦不怕累的奉献精神,雷锋精神已存在于我们这个民族的灵魂的深处,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人心深处。
没有人天生就是英雄,雷锋也不例外。除了自身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也应该了解,在雷锋的成长道路上,许多人都引导着他的茁壮成长。有亲自几十里山路送他上学的彭大叔,有自愿留在乡村的养猪模范方健姐姐,有抢着把雷锋要到自己连队的关指导员,这些平凡人物身上的细节,都带给雷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的影响,对于雷锋精神的孕育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我看来,他们也是雷锋,是践行雷锋精神的第一批行动者,用善行善举温暖了身边人的生活,让我们感到雷锋无处不在。
“雷锋”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名字,“雷锋精神”也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精神。新时代,我们应该让雷锋精神成为照亮人生的价值坐标,成为一代代年轻人的不懈追求。3月5日,重温《雷锋》,让我们摆脱对他的僵化印象,倾听当年的故事,重识真实的雷锋,学习他做人的智慧、做工作的方式,让英雄精神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