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03月07日

文房手炉雅

◎王家年

文房手炉,是古人冬天暖手用的小炉。因可以捧在手上,笼进袖内,又名“捧炉”“袖炉”;炉内装有炭火,亦称“火笼”。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手炉,是在火炉的启示下演化而来的。手炉的起源,相传产生于隋代。隋炀帝南巡到江苏江都,时值深秋,天气寒冷。江都县令许伍为拍皇帝的马屁,叫铜匠做了一只小铜炉,放进火炭,献给炀帝取暖。炀帝十分高兴,捧在手上,便称之为“手炉”。

文房手炉是由火盆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由炉身、炉底、炉盖、提梁组成。自唐朝始创,到明朝中后期,手炉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清末以后,手炉工艺开始衰落。上世纪50年代初期,在江浙一带仍有少量生产。随着社会的进步,手炉逐渐失去了使用价值,但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文人喜爱的艺术品。

文房手炉后来成为文房、民间乃至旧时宫廷广泛使用的取暖用具。在古代,手炉多受读书人欢迎,在读书时使用,取暖与读书皆不耽误。由于古人宽袖大袍,手炉可置于袖中或怀中,故手炉又雅称“袖炉”“捧炉”。

笔者收藏有一个明代的文房手炉,呈四方盒状,有花卉纹的罩子,有可以手提的手柄。它长11厘米,宽5.5厘米,高6.7厘米,材质为红铜,为当时的制炉名家张明岐先生打造。整个手炉小巧玲珑,精巧美观,做工很是精细。罩子上面有很多由花卉组成的纹理,有牡丹繁花纹、五星花瓣纹、树叶纹,中间是曲折道路纹。在手炉的底部,有四个篆字:“张明岐制”。

张明岐是浙江嘉兴人,活跃于明代万历年间,是当时江浙一带有名的打制手炉的名家。张明岐打制手炉要选用上好的红铜做材料。在制造手炉时,不用传统的镶嵌和焊接工艺,只用榔头一点一点敲击而成。这样精细的做工,打制出来的铜炉非常结实耐用,即便使用再久,也不会开裂。张明岐制作的文房手炉,无论里面的炭火多么旺盛,手炉的外壁都不会烫手。

文房手炉有八角形、圆形、方形、腰形、花篮形、南瓜形等,大多由紫铜、黄铜、白铜制成,也有少量瓷器制品。在手炉制作工艺中,最吸引人的当数花纹纷繁的炉盖。作为散热区,镂空雕刻的炉盖有五蝶捧寿、梅兰竹菊、喜鹊绕梅等众多纹形,与炉身的福禄寿喜、花鸟虫鱼、人物山水等花纹相得益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传统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