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李娅妮 仁多肯布
“千里寻亲助团圆 人民警察为人民”“慧眼寻人 功德无量”,3月4日上午,72岁的老人张某秀领着被拐24年且刚刚重逢的大女儿谭某某,专程将两面锦旗送至康定市公安局。
接过这份郑重“心意”,见惯离合悲欢的刑侦大队教导员格拉降措仍泪盈眼眶,“锦旗背后大都有段心酸开头圆满收尾的故事,但圆满之外也总蔓延着长达十几年甚至数十年的遗憾或伤痛!”
聋哑女至暗时刻:
花季年华被拐千里之外
谭某某的人生在17岁那年被彻底改写。
被拐前、后,她的家都在康定市北门居民点,只是曾经的夹壁房摇身一变成为现在的电梯房。而家对面,步行仅需3分钟的康定市北门体育场,一直嵌在她的记忆深处。
“认亲那天,远远望见体育场,她就激动地比划起来。她知道快到家了。”格拉降措提及一周前的“团圆”场面,谭某某表现出对周围环境的强烈反应,即便时隔24年。
千禧年初,正值甘孜州首个大型公共体育设施拔地而起;彼时,这个“庞然大物”还被叫作“康定人民体育场”。住在附近的谭某某眼见其一天天拔节生长,像踩着新世纪的鼓点;可她家的生活却是另一番模样,一如从前的不易:
父亲早已去世;母亲张某秀高度近视、几近失明,靠打扫卫生、捡拾瓶子、打点零工的微薄收入,供养3个女儿;谭某某是家中长女,不幸的是,2岁时因一场突如其来的高烧,自此失聪。
“老大后天成了聋哑人,但她善良、懂事、勤快,很小就帮我分担家务、照顾妹妹;她的手还特别巧,经常扯些小草编成小船、小动物卖,来补贴家用。”张某秀说,谭某某不曾上学,主要通过别人说话的嘴型和她自己的比划,与人进行简单的沟通。
老人至今刻骨铭心——2001年1月8日,那个骨肉离散的至暗时刻。当天上午,在外做工的张某秀像往常一样,嘱咐谭某某从家里挑桶猪食找她,等活干完,母女俩一道去喂猪,可待到下工也没等到大女儿;直至天黑,谭某某仍是毫无音讯,全家慌了。
亲朋好友遍寻全城一夜无果。9日清晨,张某秀报了警;康定公安对谭某某失踪一事当即立案,出动大量警力开展寻人工作,并组织发动当地群众积极提供线索,但碍于有价值线索的缺失,侦查工作陷入困境。
“她不是随意乱跑、不打招呼的娃娃。我当时预感特别不好。”张某秀的“第六感”如今在谭某某的比划中得到印证。据谭某某回忆,那天上午,她回家取桶,走到在建体育场工地附近,突然被两陌生男子从身后捂住嘴、随即捆绑双手、拖上汽车。
汽车颠簸一路、辗转换乘火车,几天几夜、几经周折,谭某某最终被两名不法分子带至安徽省肥东县,卖给当地一中年男子,自此便在皖中地区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结了婚,育有一子。
“她是聋哑人还不认字,也没学过手语;这些年,她唯一记得表姐家的座机号,可又不知要加区号,多次拨打从未接通,也就慢慢放弃了。”在与大女儿一次次的“无声沟通”中,张某秀感受到谭某某对“回家”的迫切渴望。
只是安徽肥东到四川康定,这条近1800公里的“回家路”,对于一直身处寂静世界的她而言,太过漫长,以致她用了24年才“走完”。不过令格拉降措意外的是,回归不久的谭某某很执着地用纸笔涂涂画画,一个七歪八扭的名字赫然被“画”出来,也可以说被“拼”在纸上。
康定公安费了一番工夫,明白了谭某某的意思,“当年被拐途中,她无意间在火车上,看见人贩子身份证,上面的字她虽不识,但她记了下来,这些年还反复‘画’过。”格拉降措表示,谭某某“画”出的信息有待查证,但对这起拐卖案件的下步侦查提供了线索和思路。
廿四载刑侦接力:
科技赋能续接断线亲情
“我们发现,安徽肥东籍一谭姓女子和你大姐各方面特征高度吻合!你尽快带妈妈来一趟局里,认认照片。”2025年2月11日上午,蛇年元宵节前夕,小妹张某接到了康定公安的电话,全家期盼24载的消息以最猝不及防的方式获悉。
(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