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03月14日

从天空看大地的别样样貌

——评《航拍中国》第二季之福建

◎陈可欣

一、福建地貌人文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对福建省地形地貌的形象描述,意味着在福建省的陆地面积中,大约80%是山地,10%是水域,剩余的10%是耕地,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相望。福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历史上曾有郑和七下西洋的典故,泉州市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目睹了中国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福建也是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朱熹文化、革命文化等多种地域文化的发源地。

技术新、理念新、风格新,作为拍摄对象的山川或者城市,《航拍中国》用50分钟的故事,利用摄像机涉及到风景、习俗、人文,在福建的主题里,利用新技术为我们打开新的视野为我们传播正能量,并且将福建的美丽播撒到人们心灵深处。

《航拍中国》追求的是极致的美,纪录片擅长的是画面捕捉与人文故事追逐主题,用故事剧情牢牢占据我们的视野,不仅为我们传达了讲述者的心灵力量,还能与我们有情感上的交流。福建篇通过镜头的拉升与情绪的铺垫,将福建能够拥有长久活力的原因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和四川篇相比较,福建保持着对外开放的旺盛活力,四川深处内陆腹地,拥有丰富多样的地理风貌,又有少数民族聚居地,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山地森林和沿海外贸上的碰撞,四川追求现代化,纪录片更详尽的介绍四川地理上独特的风景,比如高原、九寨沟、岷江和都江堰,而福建则因为保存了大量古村落更加侧重于讲解他的人文历史,习俗文化。

武夷山位于江西与福建西北部两省交界处,“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朱熹曾顺着武夷山的九曲溪逆流而上,写下《九曲棹歌》,他听到舟子渔夫所唱的歌曲,写下这首名篇,将九曲溪的美名传播到海内外,人们从此对武夷山多了一份魂牵梦萦。在构图上,摄像机的主要目的就是突出主体,画面简洁,尽可能避免出现不相关的因素,飞机在旋转过程中侧重于表现武夷山的美,人美、水美、玉女峰的美,可以看到整体画面构成很干净,从桐木关断裂带V形的峡谷精确到人们的生产生活,武夷山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人与自然的相互探索,这里既是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也是正山小种的起源地。

在航空摄像机的镜头下,下梅村每日的生产生活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看到人们在古色古香的小镇里晾晒茶叶,然后通过当溪水路运往内地。

《航拍中国》整体的色调偏暗,跟随配音的对白走进人们的生活,随着动人的语调听老师讲述一个个小镇的故事。漳州市南靖县塔下村的客家土楼,人们在里面洗头漱口,打闹游戏,为了真实地表现人们的生产生活,我们跟随着人们的脚步在他们背后、头顶将客家土楼的内景航行视野展现在眼前,福建篇大部分的视角都在上空,我们看到他们祭祖游龙的节日风俗,他们在镜头下欢歌起舞,汇聚一堂,我们跟着镜头分享他们的喜悦。

为了追寻画面的质感,在拍摄风景和节日时,需要配合天空的心情,拍摄霞浦滩涂时,太阳从云层的缝隙投下阳光,将一副美轮美奂的画卷展现在镜头下,给我们看到了霞浦最美的自然风光。

航空摄像机打破了以往2D的摄像角度,它将风景民俗用更加灵活的视角把画面传达出来,在福建篇,除了福建的历史名人,还结合了现代重大发展工程,从武夷山到沿海部分地区,我们也把目光从古镇投向了现代城市。在拍摄的过程中,飞行器往往做水平距离或垂直距离,在碎片化的素材里,配上解说让我们对本地的地貌有个基本的了解,我们随着镜头的转播看到福建的中心,福州。

航拍纪录片往往蕴含人文之思,福州,这里走出了许多对中国历史起到重大作用的人物: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洋务运动中的沈葆桢、开启近代启蒙思想的严复、辛亥革命中的林觉民、新文化运动中的冰心。镜头对准了这些福建历史上的官宦名流,在他的讲述下,我们可以看到福建拥有一种开拓创新的拼劲,人们不会对古板腐朽的陈词滥调共情,只有对命运顽强拼搏,才符合福建人的性格。

在福建篇,讲述者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泉州曾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城市,然而1492年,哥伦布首航美洲,而明朝就在洪武年间实行了海禁。回到改革开放,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脚步,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经历挫折后,我们看到生活越来越需要变革,创新、改革、修正都是拉动生活品质的必要需求,我们不会忘记曾经为了国家的进步一步步将封建思想解放出来的历史。

二、《航拍中国》之福建篇的美学

在《航拍中国》的纪录片里,往往航行的视野随着地理地貌的特点进行介绍,比如四川盆地,西边是雄伟的山脉和高原,中部和东部就是深陷的盆地平原,而介绍就从北向南,顺着险峻的山脉梳理下来。福建位于沿海,北面背靠武夷山向沿海经济区靠拢,于是航行的足迹就包围了整个省份的边缘,由武夷山到客家寨再到霍童古镇再到湄洲岛、福州和鼓浪屿。

将景点串通,完成全新的作品,我们可以从《航拍中国》的美出发,看导演是如何为我们讲故事、创造美的。

有研究者认为,远距离俯瞰让一切事物都变得渺小,让一切运动变得缓慢。近年来,航拍已经能够在空中自由模拟鸟类的姿态拍摄地面。我们从福建地理的拍摄过程可以看出来,美就是空间存在的意义。人文地理纪录片已经让一个地区的标志成为人们了解世界以及产生情感共鸣的媒介。

在航拍镜头下对于导演来说最需要的是主题,围绕主体进行衔接,让故事透过镜头呈现在观众眼前。为了一次次将画面呈现到美轮美奂的程度,导演需要创作点睛之笔,给与画面层次。图像中的元素吸引观看者的不同角度,福建篇里面的各种独特建筑物,比如罗星塔、老子像、郑成功像,将人文的深思用航拍的视角传播到记忆深处。人们遇到这些象征着海运精神的建筑时,想到的是历史,是未来。

对于福建人来讲,妈祖文化在他们的习俗信仰里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妈祖文化既在当代拥有尊重女性、创新改革、不畏俗流的积极意义,还有对本地人、反抗、宽容、归乡、坚持的特殊情怀。从福建地理出发,朱熹、陈淳、妈祖、陈嘉庚的故事,让人们关注到福建悠久的人文品质,他们的做法不仅仅影响了福建的思想精神还传播到国际上,让人们深深地反思遇到的困难和决定。

民风民俗养育地域文化,虽然《航拍中国》讲述的是中国地理,但是真正贯穿其中的是我们的精神信仰。我们去看他们的生产生活,不仅仅体现在缓慢自然、节日喜庆,还有人们对于生活的准确定位,不服输、不懈气、不气馁。现实才是人们在镜头下更加显著的美。

美国的道格拉斯·凯尔曾说过“如果镜头不是电影中指示意义的最小元素单位,那么至少也应该是电影环节中最小的元素单位。”

麦克·卢汉说过“这里说的镜头是指基础的镜头:又称为电影镜头或电影画面,是影片结构的基本组成单位,指摄影机从开机到关机不间断拍摄的一个片段,是电影造型语言的基本视觉元素。”

纪录片的影像叙事就是以镜头为基础的时空叙事,镜头所呈现的画面传达了讲述者的灵魂质量,我们不仅看到画面里的山川名流,还有画面外人生的思索,我们的纪录片将故事缓缓讲来,给我们的生命创造出点睛之笔,每一次对未知的迷惑都在纪录片里面找到持之以恒的信念。完整的故事就在我们的生命里路过,将生活进行到底。

《史记》中“自然地理环境就是地域审美意识形成的基础,体现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关系。将文化与地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来记述政治、经济、审美意识及其艺术上的差异。”

福建由于地理上和台湾海峡隔海相望,同时通向外贸经济,在历史上就拥有独一无二的交流环境,不仅仅在古代就与外国相互往来,而且其文化氛围也影响到了东南亚和相邻的台湾。开放、包容、奋进这些都是福建的特色,面向国际、面向世界,人们都为了更好的明天顽强拼搏。

三、福建篇的线性时间叙事

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马尔丹曾在其著作《电影语言》中说道,“电影首先是一种时间上的艺术……只有延续时间才能具有美学价值。”

不同于四川篇的叙事时间是根据地理位置讲述当地风貌,福建篇的叙事时间是通过节日来表现人们的特点和性格。在福建篇里,解说到客家寨过年时游大龙,祭祀先祖,霍童线狮、妈祖祭祀这些充满人情的祭祖仪式。

跟随解说的角度,我们一步步从山地向外海投来眼光,从埭美的红砖古厝走到福州的三坊七巷,我们看到古代与现代交错,当三坊七巷出现了唱戏的优伶,我们的眼光一下就被这个地方吸引了注意力,福建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泉州簪花、软木画、厦门漆线雕技艺。

故事情节的节奏让不同场景画面或镜头组接,在纪录片《航拍中国》制作中利用空间想象创造故事情节,需要拍摄的画面有明确的主体及叙事结构,利用画面构图造型创造空间想象力,是福建篇的独特美学。在客家寨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在土楼里洗头漱口,打闹嬉戏,上学做饭。这时候引出一对堂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注重人伦。”将剧情引入主题,强调团结本分,和谐安宁,一下就看出来客家人的友好和睦。

在稍纵即逝的画面里,我们追随故事情节看人们的习俗习惯,将自己的感情代入纪录片里,与画面里的人同喜同乐,就能体会到人间烟火的氛围。追逐画面,将画面统一起来,人们都说纪录片是碎片化的时间,实则不然,纪录片要像雕塑一样将整体刻画得栩栩如生,让纪录片活过来就需要摄影师的巧手,一种足以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才能带给故事和题材创新。

讲故事不仅要从身边入手,还要从逻辑上入手,相信海量的素材能带给人们启发,在启蒙思想的过程中,纪录片不仅仅带领我们将时间铺垫在脚下,更让岁月有了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