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鸿
安纹忠的《乌勒苏泊》是一部充满说服力的报告文学作品。这种说服力源于详实的数据,而详实的数据则源于安纹忠持续多年的跟踪调查——他的脚步到哪里,记录与书写就延伸到哪里。
从烤钢炭到用电炉烤火,这是人们取暖方式的变化;从当初的土坯房到火砖房,再到漂亮的教学楼,这是拖乌民族小学的校舍变化;从当年的滥砍滥伐到如今连一棵树都不敢碰,这是人们生态观的变化;曾经没有钱供孩子们读书,如今却先后走出1名博士生、4名硕士生和25名本科生。这是桃花寨的前世今生。2016年10月,结盟新寨启动建设;2017年11月,36户村民全部搬进了新寨。“外观风貌以红、黄、黑三种颜色为主色调,由云朵、火焰等图案融合绘制而成,集住宿、观光、休闲、文化科普教育等功能为一体。”这是彝海镇副镇长安金发的详细介绍。米谷新村六组,来自马头乡的有126户,来自窝堡乡的有12户,来自青纳乡的有7户,来自森荣乡的有20户,共计165户,800多人。在这里,曾经“山高、坡陡、水急、路难行”的困境已不复存在;在这里,没有凶恶的野兽来搅扰或袭击;在这里,年年有年猪可杀,有的甚至一年杀两头;在这里,房前屋后遍植蔬菜和经济林木。
一个个村、一处处寨,都是乌勒苏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如今包括彝族在内的各族百姓安居乐业之地。曾经的“行路难、通信难、上学难、就业难”,如今变成了“吃肉不愁、住房不愁、读书不愁、治病不愁”,今昔对比反映出的是乌勒苏泊的渐变之路和发展之道。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乌勒苏泊》自然有文学性的流淌。否则,它就会沦为新闻报道,只讲究事实,只在乎时效。如今的桃花寨是什么模样呢?“过去的那片沼泽地已经无影无踪,水泥平房和瓦房鳞次栉比,沿着自北向南稍斜的坡地建成,房前屋后都挂着金灿灿的苞谷棒子串;坡上坡下,花椒树一叶无挂,露着红黑相间的果实;寨子西侧的山坡上,牛羊成群——好一幅素描着彩的山寨冬韵图。”锦屏山是什么样的呢?“锦屏山四季变化,色彩斑斓,丰富多彩,不变的是仰望蓝天的执着;雅砻江四季变化,或浊浪滚滚,或碧水悠绵,不变的是对大海的追寻。”兰棚里的兰花是怎样的呢?“夕阳从西墙的透明窗射进兰棚,兰草的叶子细而长,一条条叶脉清晰可见,它们千姿百态,婀娜多姿。墨绿的叶子嫩得弱不禁风,有的长叶中间套着加固环,看得出主人的悉心呵护,但那一片片迎风而长的叶子又显得多么倔强而富有生命力。”这里的美,一直让安纹忠念念不忘。
从这个角度来看,《乌勒苏泊》不失为一部引人入胜的散文集。其文辞优美,并非刻意为之的渲染,而是情感真挚表达后的自然流露。因此,它的感染力是显而易见的。这些蕴含着美的文辞,升腾着抑制不住的诗意。这是属于这片土地的诗意,让人更有信心和责任感,投身其中,为创造美好生活奉献自己。在美丽画面的背后,氤氲着热腾腾的气息,流动着炽热的情感。归根到底,这是安纹忠对乌勒苏泊这片土地深深的爱。
文图并茂,是此书的一大亮点。雅西高速公路与国道108线,如长蛇般蜿蜒穿越崇山峻岭,为桃花寨打开了一条通往山外的通途;牧羊谷彝寨前的冶勒湖,蓝得令人心疼、心喜,甚至有奋不顾身投入其中的冲动;姑鲁沟田园里,山峰的险峻与壮美、梯田的绿油油与层层叠叠、民房如珍珠般洒落,镜头里的一切,何止是地灵人杰?彝海镇鲁坝新村披着雪衣,在春风里孕育着新的希望,积攒着新的能量,一排排整齐的红色瓦房正诉说着走过的发展之路。“星空花园”菜花市中,菜花的黄、舞龙的红、山的青、树的绿,在画面中各自缤纷,令人陶醉其中并心生向往。
除却整体勾勒出乌勒苏泊当下的模样,安纹忠更写出了为这片土地谋划未来、注入活力与希望的人。开“牧羊归”民宿的陈丽、种植花椒林的沈月发、到马头乡虫园村小教书的凌元香老师、在安宁湖畔种橄榄的北大博士林书任、在房前屋后遍植佛手柑、花魔芋、核桃的李万彬、热情介绍高阳街道石长屯社区农文旅田园项目的钱华平、选定冕宁打造油橄榄基地的林春福等人,皆在他的笔下留下了灿烂的笑容、宽广的襟怀以及努力奋斗的背影。让这些人物出场,不是带着隔阂的表达,也不是只有侧面的勾勒,而是让他们说话,有言语、有行动、有表情、有心跳。
在与作者交流时,曾经摆渡半生的李万彬欣喜地说:“这是花魔芋,最大的有三十斤,这房前屋后,旮旮旯旯都种上了东西;这是佛手柑,种了好几十棵;这是白芨,很好的药材,明年准备多种些;那是柑橘,种了一大片。沟那面还有花椒、芭蕉,山上还有不少核桃树。所以,你们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就说一声,我送给你们。”言语中,有充实的当下,有美好的期盼,有爽快的分享。这日子,过得滋润生香,是确然的。是的,这里曾经山高路远,曾经很是贫穷,曾经困境如山,然而,这里也是一块风景美、底蕴深、人们敢于拼搏的土地。
正如安纹忠在《序幕》中所言:“天空的红在扩展,乌勒苏泊的红在蔓延。四周的红枫树和不知名的红叶树,枝枝叶叶,从暗红到紫红到深红到大红到火红,像熊熊燃烧的焰火,轰轰烈烈。”这是关于乌勒苏泊风景的描绘,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局部到全部。与此同时,这又何尝不是对美好生活的细细勾勒?勾勒出的是当下,亦蕴含着对美好未来的无比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