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塘县教体局 汪涛
巴塘是四川省的西大门,自古以来都是进藏入滇的重要通道,这里被誉为弦子故乡、高原江南,这里有一种特色美食,每逢端午节到来时,家家户户都会做它,它就是——团结包子。每当热气腾腾的团结包子端上桌子时,家人就会不由自主地讲起巴塘人民和团结包子的故事。
1950年1月,毛主席决定进军西藏。3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八军在四川乐山举行了进军西藏的誓师大会,吹响了进军西藏的号角。6月,十八军南路第一先遣支队抵达巴塘;8月2日,南路第二先遣支队由53师副政委苗丕一率领157团一营到达巴塘。十八军到达巴塘前,在平措汪杰等巴塘地下党同志们的积极配合、沟通和支持下,巴塘已经做好了迎接解放军的准备,当南路第二先遣支队到达巴塘时,巴塘儿女手拿鲜花、食物、水到巴塘八景之一的温泉沐浴处,喜迎解放军的到来。
巴塘县因地处川滇藏结合部,与西藏的芒康县隔金沙江相望,成为进军西藏的桥头堡。巴塘人民积极支前,和解放军共建军民鱼水情。1936年,红军长征时,贺龙带领红二军团经过巴塘时,曾留下一句话:“少则十年,多则十五年,我们还会回来的。”巴塘人民盼了14年,终于迎来了亲人解放军。巍巍的红军山见证了这一伟大的时刻。
为了慰劳十八军的将士,巴塘人民用面粉、五花肉、排骨、洋芋等食材制作“蒸茹”,当一个个“大包子”摆在战士面前时,解放军战士虽然也来自五湖四海,可谁也没吃过这么大的包子,这么美味的“包子”。可用“蒸茹”已经不能表达当时的情谊,急切间人群中有一个人说道:“这个大包子是巴塘人民用来款待十八军将士的,为体现军民一心,汉藏一心,可以称它为‘团结包子’。”从此这个名字便永久保留下来,可以说“团结包子”是巴塘民族团结的一个代名词。
如今,“团结包子”成了体现军民一家亲的特色面食。在欢迎解放军的同时,巴塘人民积极开展支前服务,成立了支前委员会,帮助解放军造船、运送物资,筹集粮草,保证了部队顺利进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调动了很多本地的木匠到金沙江江边,支援建造渡江用的船只,共造大船5艘、小船20艘、牛皮船50只。
在支前的同时,巴塘儿女踊跃参军,进藏之初便有200多人参加了十八军,有的只有十二三岁,其中大多数人都会藏汉双语。他们既是战士,又是翻译、向导,更是宣传员,为进军西藏、解放西藏作出了重要贡献。江村罗布、降边嘉措、扎西旺堆等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1950年10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军进藏南线支队从巴塘的茶树山、牛古渡、足的贡、竹巴龙胜利渡过金沙江。
因为十八军到巴塘的那一天正好是端午节,如今,每年的这个时间,巴塘人民都会做“团结包子”来纪念这个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