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宇
北宋开宝九年(976年),立志树德树人的岳麓书院,在依山傍水的岳麓山下创立。此后,历经南宋、元、明、清的薪火相传,直至1903年更名为湖南高等学堂,延续了近千年的书院以其卓而不凡的表现,在中华文化史上留下了光彩熠熠的一笔。千年的传承和洗礼,铸造了博雅精深的岳麓书院。追溯流光,诠释书院悠久历史的《如临其境:游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运用意蕴深广的春秋笔法,诠释了书院在赓续中华文脉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该书作者之一的李兵教授,曾在岳麓书院教学多年,对这座千年学府有着很深的感情。多年来,他在教学相长中,不断向社会各界讲授书院的历史及其文化。走进这座千年学府,院中的亭台楼阁一砖一瓦,仿佛还带着历史的体温,默默叙说着昔日的辉煌与沉寂。苍劲有力的碑刻书法,则于笔走游龙中,慷慨激昂地书写着动人的岳麓故事。怀着一份虔诚与恭敬,徜徉在古色古香的学术重地,一股儒雅、清朗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里没有与云比肩的高楼,也鲜有璀璨的城市灯火。有的只是古朴典雅的书房、翰墨飘香的书画,以及写满了清风明月的漫漫书卷。历经岁月的淘洗,经过众多书院人匠心般的努力,尤其是在张栻、朱熹、梁启超等一代代名家的教持下,书院声誉鹊起,成就斐然。它就像一颗耀眼的明珠,闪耀在广袤的江南大地,与当时的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河南商丘睢阳书院,并称天下“四大书院”。书院史上最精彩的一笔,是乾道三年(1167年),闽说的代表性人物朱熹慕名来到书院交流讲学。在到访的二个月时间里,二人就《中庸》,以及理学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这次的会讲意义深远,它开创了书院自由讲学的新风,对于加强各学派之间的学术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会讲期间,附近的学者闻风而至,听者甚众,一时盛况空前,成为岳麓书院史上的一件大事。彼时的岳麓书院,声誉日隆。既开风气之先,深耕于儒学、理学的坚实土壤。又寓教于理,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的精神,为丰富和完善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华优秀文化,注入了鲜活的时代内容。
作者深谙“让凝固的文物说话”的道理。书中,他用精彩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把岳麓书院的建筑和历史融合在一起,把书院的诞生、兴盛直至迁演转型的过往,描摹得荡气回肠,力透纸背地展示了千年名院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虽然,岳麓书院的建筑几经毁建,但在岁月的光华里,透过它们厚重的历史泽被,依然可以感受到文脉相传的博大气息,在这里弥漫升腾。俯看斑驳的桌椅,仰视大气磅礴的楹联,一代代书院人秉烛夜读弦歌不辍的治学精神,仿若又再次鲜活起来。置身其间,无论是飞檐翘角的文庙、古朴庄重的讲堂、肃穆沉静的御书楼、沉郁厚重的赫曦台、文脉流长的大成殿,还是书院内钟灵毓秀的园林,都在静默垂立中,悠然讲述着历史深处的书院人、书院事。从北宋潭州(长沙)太守朱洞创建岳麓书院,到南宋两位理学大家张栻与朱熹岳麓会讲。从1130年二月,书院首次毁于战火,到历朝历代不惜重金修葺重建。从张栻倡导反功名利禄的书院新风,到书院厚植地方文化,并自觉融入到中华文化的宏大体系中。书院的每一步,迈得都是那么的坚定与执著。近千年中,书院在栉风沐雨中砥砺前行,从程朱理学到阳明心学,从清代的经学圣地到后来的西学教育,岳麓书院始终站立在学术的前沿。为推动中华文化的广泛广播和深入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书中那些相德益彰的摄影及图片,将现代与传统的相融相生,以直观的方式表达了出来,予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鉴古知今中,品读那些言简意丰的文字,再赏阅那些流光溢彩的影图,恍若走进了直通名院的历史甬道。虽远隔千里,却跨越了山海,让书院的那人、那事、那景,重生、再造,在眼前闪回,在脑中复活,大有给人亲临其境之感。
千年的书院传承着不老的文明薪火,菁菁岳麓在文化强国的春风吹拂下,焕发出勃勃的生机。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世纪的高地,这座千年的学府,为民族复兴的伟业,培根铸魂,正续写着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