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03月20日

联动开放,激发经济全球化新活力

“中国发展实践的文明启示”系列述评之三

◎新华社记者 高文成

作为中国制度型开放的新前沿、地区互利合作的新热土、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新引擎,海南自贸港2025年年底前将封关运作。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委自贸港工委办副主任蔡强在“代表通道”上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封关后,将扩容“零关税”政策、升级“低税率”优惠、提速制度型开放,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不断集聚,为自贸港发展增添后劲和活力。

海南自贸港的成长反映着中国改革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借助开放破除要素流动壁垒,通过制度创新降低交易成本,进而形成和放大资源汇聚的“虹吸效应”。2024年,中国正是在扩大开放中继续发挥全球经济增长最大引擎作用,稳居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二大进口市场。同时,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新进展,进博会等国际展会为世界共享中国机遇搭建了愈发广阔的舞台。

在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的背景下,中国以联动和开放思维打造要素流动的协同系统,推进共同发展的格局重塑。面对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加剧等挑战,中国坚持开放合作理念,致力于让各国发展“联”起来,让世界经济之水“活”起来,为中国式现代化开拓战略纵深,为遭遇逆风的经济全球化注入新活力。

联动共进,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

一架C919国产大飞机,总装在上海,约10%的零部件、50%的铝材、50%的复合材料结构件来自江苏,舱门、发动机隔热材料来自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推动一体化发展成效不断显现。放眼全国,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出坚实步伐,长江经济带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持续推进……中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取得巨大成就。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城镇化质量水平,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这种协同联动的逻辑也体现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实践中。中老铁路让老挝从“陆锁国”变为“陆联国”,促进了老挝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秘鲁钱凯港助力拉美打开太平洋新门户,让南美洲拥有首个绿色智慧的枢纽港……更多的合作伙伴,更大的联动网络,意味着更多的发展机遇。

共建“一带一路”通过基础设施的“物理连接”催生产业协同的“化学反应”,成果惠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走出一条共建国家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路。卢旺达国际关系和外交事务专家约瑟夫·穆塔博巴认为,中国在国内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各国共建“一带一路”,两者底层逻辑是相通的,都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加强互联互通、实现联动发展。

共建“一带一路”同行者众,根本在于抓住了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查尔斯·奥努纳伊朱说,“一带一路”作为全球合作的重要平台,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民生设施改善,展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创造了深化合作、共同发展的契机。多米尼加《今日报》刊发述评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打造了共同发展的平台和全新的关系模式,“所有国家都能参与其中”。

中国联动发展的实践,源于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认为,无论国内还是国际,不同地区间比较优势的差异构成了合作的空间。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是以中心城市为依托,整合周边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形成联动发展格局。(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