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红 王熙 文/图
从传统技艺到节庆礼仪,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以活态形式在当代社会中蔚然成风。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追捧,非遗不仅成为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也在热爱与传承之间促生了新的文化认同感。在甘孜县“罗布林手造”孵化园,一群青年手工艺人用创新思维激活古老技艺,在乡村振兴画卷上书写着新时代的传承故事。
唐卡传承人:以笔墨传承千年技艺
28岁的泽仁单真以笔墨传承千年艺术,在从小学习“勉唐画派”“嘎玛噶孜画派”等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融合当代素描画法和“点派唐卡”技艺,以密集点状笔触替代传统平涂与晕染,以点代线,用点阵塑形,制造立体颤动、光影流动的视觉效果,让唐卡新流派走入更多人的视线。
技艺的守正创新之路离不开活态传承,在入驻“罗布林手造”孵化园后,泽仁单真与其他唐卡画师定期交流、相互学习,同时招收学生、传授技艺。此外,他还突破载体边界,选用落叶、石头、木头等载体,让唐卡焕发新生,通过轻量化文创产品,让千年唐卡突破地域限制,融入各种人群的生活场景。
裁缝姐妹花:一针一线绣出新天地
“我从小跟着家里人学做藏装, 现在有了自己的工作室,我想在原有的工艺上加上一些现代和时尚的元素,让藏装更漂亮。”1996年出生的巴登拥措在工作室里认真缝制着藏装。这位充满创业激情的姑娘,致力于将现代风格与传统藏装相融合,创造出既经典又有新意的华美服饰。在她手中,传统藏装变得“五颜六色”,带着“cool感”,每件服饰都成为行走的靓丽名片。
距巴登拥措工作室几米的另一个工作室里,泽仁则正在剪裁布料。这位拥有三级缝纫工证书的培训师,13年间从负债少女成长为技能培训的“藏装教授”。作为甘孜州技能培训师资库教师,泽仁则深谙传统藏装工艺,熟悉市场。近年来,她先后在白玉、道孚、九龙、德格等县参与技能培训教学工作,教授学员面料辨别、衣服制式、纹样设计等,以技艺传承助力乡村振兴。
牛皮新生代:百年技艺的时代“革”新
走进生龙青批的红牛皮工坊,琳琅满目的红牛皮制品让人目不暇接。这位红牛皮制作第三代传承人,用20年时间完成了从父辈仅将牛皮加工成基础原料,到创新开发藏鞋、藏式包、牛皮箱、马具等的跨越,让百年技艺实现了从初级加工到文化创造的质变。
生龙青批家族的红牛皮工艺传承史,见证着传统工艺的振兴之路。他从八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红牛皮制作手艺,但外公和父亲只是将制作好的红牛皮作为原材料低价销往青海玉树。年轻的生龙青批想在红牛皮文创品制作上有所造诣,便前往青海玉树系统学习红牛皮二次加工工艺。如今,他运用雕刻、剪贴等技法,并融入藏族文化元素,将平面牛皮转化为立体实用品,既守护技艺根脉,也激活其可持续的生命力。
从高原作坊到城市展会、从家传技艺到现代手造、从传统非遗到现代文创,这群青年传承者在“罗布林手造”孵化园里,将现代设计理念和时尚元素融入传统手工艺,使文创产品既具有文化味,也充满时尚味,更加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需求。
据悉,“罗布林手造”孵化园通过“资金扶持+技能培训+市场对接”多维发力,积极吸纳青年手工艺人入驻园区。目前,35岁以下手工艺人占比约28%,“老中青”梯队结构正逐步形成。这些年轻匠人用创新诠释着最美的传承,让传统技艺更具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