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富华
岚安:云端上的观景台
出甘溪坡继续往西走,就是二郎山。从天全到康定180公里,其中天全到二郎山下的新沟60公里,新沟到泸定60公里,泸定到康定又是60公里。
山路很窄,上陡坡就像爬楼那样,一步一步地在石头上挪。两个人对面都错不开身,这也是不能马驮的主要原因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从康藏公路到川藏公路,再到G318线,公路越修越好,后来又修建了二郎山隧道、雅安至康定的高速公路。
如今,老背夫消失了,“新背夫”又出现了——那就是骑行者,沿G318线骑行到西藏拉萨。在天全县喇叭河镇的一处骑行驿站墙壁上,曾有过一首妙趣横生的骑行“题壁诗”:
抬头是山,低头上路。
问坡何时休?
坡曰:
爬坡爬到死!
今天推自行车上坡过山累得“爬坡爬到死”,昔日背夫背茶过山又是何种境况?
1895—1897年,来自法国里昂的商务考察团在四川、云南一带考察,其中有一支小分队走的就是这条小路。
“德尔伦博士和他的小分队也经过打箭炉,他们是从天全到泸定桥的。他们选择了一条欧洲人从未涉足的路,它真是莽莽林海,山路崎岖。前进过程中,他们的轿子散了架,两只温度计和高度计摔得粉碎,德尔伦博士还差一点被抛出轿子跌下深渊,山体滑坡倾斜而下的岩石筑成了一道道屏障。某种程度上讲,路就铺设在悬崖峭壁的树桩上,一行人随意在上面开凿几个槽口,权当梯级借此向上攀登。山高路陡,连马都翻不过去,所以只能用绳索将轿子固定牢靠,然后吊上去。一路下来,整个队伍筋疲力尽。”
这段话,道出了行走“小路”的艰辛。
背夫气喘如牛越过的二郎山垭口,如今成了景观平台。
1944年7月,吴作人从雅安乘车到康定,走的就是川康公路。从雅安到康定,短短200多公里路程,一直走了20多天。
这段“漫长”的旅程,倒是给了吴作人难得的采风机会。
汽车抛锚,他在二郎山过夜。
“我起来打开门,强烈的阳光刺得人睁不开眼。大自然像新冲洗过一样清明,雪峰一列迎着骄阳,此景使我奋然一惊。这确实是处不平凡的景象。按我的地理知识,断定是蜀山之王——贡嘎山。”
吴作人顾不上吃早饭,直奔回到小木屋,拿出随身的画夹,站在山梁子边上,脚下千重山峦,大雪峰矗立在对面。山坳里不时吐出一缕缕白烟,袅袅上升,到半空停住,逐渐扩大,变成一朵朵白云……
今天,这里已是观景平台。日看金山,夜观星辰,让旅游者不亦乐乎。
越过二郎山,下到半山处,一个山腰平台出现在人们面前。这就是泸定县岚安乡。
明代雅州府设茶马贸易于此,使这里一度繁荣兴盛,汉、藏文化如潮涌入,羌族文化、西夏文化也与汉、藏文化在这里融合,形成了岚安独具魅力的风俗,传承发展至今。
岚安的土著有说是氐羌,有的说是白狼羌,但总的来说是古羌人。在唐末,吐蕃势力发展到大渡河流域时被羌族人同化;宋末,西夏党项南迁到这里定居,被当地羌人同化。当地人称自己为“苟羌”。
岚安原名“昂州”。1947年,时任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的戴传贤到此,见其山峦耸翠、时隐时现,故改名为“岚安”。“岚”字意为雾气笼罩的山峰。
这里有着世界级的观景平台——星巴五普,意为“神仙居住的地方”。本地人称此地为“马噶”。星巴五普最高海拔5100余米。站在最高点,蜀山之王贡嘎山、二郎山、折多山、拉噶山、亚拉雪山、墨尔多山、四姑娘山、夹金山、西岭雪山等名山大川尽收眼里。
观景平台上绝美的风光,让岚安古镇便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云端上的岚安”。
泸定桥:国家名片上的桥梁“博物馆”
站在岚安俯瞰大渡河,只见一座座悬空飞渡的大桥横卧在河上,其中最为显眼的是有“川藏第一桥”之称的大渡河大桥。
这座耗时4年修建,2018年12月31日通车的大桥,位于大渡河上幽深的峡谷之中,而且处于四川盆地至青藏高原的爬升段,岩壁陡峭。
大渡河大桥是一座建在高海拔、高地震烈度带、复杂风场及温度场环境下的超大跨径钢桁梁悬索高速公路桥,全长1411米,主桥跨径1140米,桥面至大渡河水面239米。
过大渡河大桥,紧接着就是长达20多公里的隧道群,隧道一个连着一个,走出隧道重见阳光时,“跑马溜溜的”康定城已在眼前。
当年为了在连绵的大山深处开凿隧道,单是修建把大型凿岩机械开到半山腰的引道工程,就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在大渡河大桥的下游约6公里处,就是在风雨中飘摇了300多年的泸定铁索桥,而在大渡河大桥和泸定铁索桥之间,还有一座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公路悬索桥。
先说泸定铁索桥。泸定铁索桥建于清康熙年间。在那个冷兵器时代,在水大浪急的大渡河上修建这样一座铁索桥,现在看来真是一个奇迹。泸定桥历经300多年岁月侵蚀,承受过7.5级大地震的冲击,至今仍安然无恙。
随着川藏贸易通道的开通,大量的油、盐、布匹和茶叶都要从这里转运到西藏,泸定成为咽喉之地。1705年,康熙决定在大渡河上建铁索桥,泸定虽然没有铁器生产,但距离泸定100公里外的荥经、天全不仅有铁矿,而且还有炭火锻造作坊,可就近取材。
泸定桥是如何建成的?铁索桥工程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将重达几十吨的铁索在两岸拉起。
用的是索渡的方法。用长绳索先系于两岸,一边高、一边低,每根绳索上穿上十余只短竹筒,再把铁索系在竹筒上,然后从较低的一岸拉动之前拴在竹筒上的绳索,如此般就很巧妙地把竹筒连带铁索拉到了对岸。其实索渡和穿针引线的道理差不多。
铁索桥竣工后,康熙皇帝亲自为铁索桥起了“泸定桥”的名字,名字包含“泸水”和“平定”两层意思。1913年泸定因桥设县。1955年,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20年周年之际,中国邮政发行了一套两枚纪念邮票,其中一枚就是飞夺泸定桥。
如今这座老桥已结束了作为交通要道的使命,现在已成为国内闻名的风景区桥梁。
再说在泸定铁索桥和兴康特大桥之间的钢索吊桥。
民国时期修建了从雅安经天全越二郎山至康定的川康公路,1938年5月开工,1940年2月底完工。由于二郎山的险峻和大渡河的阻隔,川康公路的通行能力仍然极为受限。
1938年,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我国近代藏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任乃强考察川边,在《民国川边游踪泸定考察记》中写道:
“他日另建钢桥以代索桥,可使汽车驰达两岸,桥成后,此地将成新西康省之交通中心。”
任乃强期待的“钢桥”在民国时期是泡影,大渡河依然是汽车不能逾越的“天险”。
新中国成立,1950年6月,在泸定大渡河上修建了一座永久性悬索桥。这是康藏公路继飞仙关之后的第二座悬索公路桥。
1956年3月,新中国发行的首套公路邮票就是“康藏青藏公路”,一套三枚。
3-1为“公路图和运输队”。画面右上部为连接雅安、西宁、拉萨三座城市的康藏、青藏路线图,画面主图一边是皑皑的白雪覆盖的高山,一边是深不可测的悬崖山涧,公路蜿蜒其间,车队行驶在公路上。
3-2为“大渡河钢索吊桥”。画面正是康藏公路上的大渡河钢索吊桥。画面为竖版,远景处理得很有意思:天高水远足以表现环境的险要,一桥飞架充分证明修路人的勇气和技能。
3-3为“庆祝通车”。历经千难万险,公路终于修好通车,修路人的欣喜是可想而知的。这幅画面以红色为基调,恰当地表现了这种喜庆的气氛。
2019年,川藏公路大渡河悬索桥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年,在纪念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5周年时,中国邮政发行了一套两枚纪念邮票,其中一枚就是G4218雅叶高速公路大渡河大桥。
相距仅几公里的三座泸定的桥,全部都登上了“国家名片”,这在邮票发行上,是极为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