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中华
信息时代,只要我们拥有一部手机,建立一个虚拟账号,便可融入网络世界。这个虚拟账号便是微信,你我他的虚拟账号融入到一块,就构成微圈。
微圈像一个“云广场”,众多微友便是集结者。广场上,有人发呆,有人卖萌,有人窃窃私语,有人默不作声。虽是一个虚拟世界,但个个玩得很嗨。
没事的时候,我喜欢到“云广场”逛一逛,看个稀奇,图个热闹。张三发表作品了,小赞一枚;李四嗨得卖力,提醒保重;王二喜事连连,送去笑脸;麻子远行他乡,祝福平安……逛久了,看多了,对微圈心生钟情和欢喜。
喜欢细品微友的头像。进入微圈,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微友头像。它既是一张名片,又是微友身份的象征,犹如颗颗灿烂星辰闪耀在五彩斑斓的微圈里。每张头像都有主旨、有渊源、有故事,它是微友匠心独运的结果,也是微友内心世界的真实展示。老黄年近半百,头像却以萌娃展示,背后的寓意任你扩展想象空间,可判断老黄儿孙绕膝已享天伦之乐,也可判断二胎放开老黄老来得子。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但有一点不能否认,老黄家庭幸福,爱心满满,厚望和殷殷之情都盛在老黄心窝里。
青女士是一位才女,属于美丽与智慧并存的类型。虽临近退休,但无惧于岁月的风雨,依旧喜欢用现实生活照作头像,气质如兰,温婉如玉,知性优雅,展现的是潇洒与自信。
李师傅是一位货运司机,喜欢用夜幕下的卡车作为头像,常常自诩是路灯下的骆驼,折射的是生活的艰辛和挣钱的不易。
还有不少微友喜欢用诸如意境深邃的风光、名山大川的佳景、从事职业的图标、名人名言的警句、名画遗迹等作为头像,良苦用心可见一斑,传播的或是一种文化,表达的或是一种理念。细细品之,仿佛细品微友的斑斓生活,仿佛细阅微友的人生故事。
喜欢细品微友的微名。所谓微名,就是微友头像右上方的寥寥汉字。偌大的微圈,微名也是千奇百怪,有的是真名实姓,有的是用心取之,有的是你我相互添加时互为对方设置的标签。但大多数微友对自己微名特别看重,怎样取,如何取,都是微友经过千思万虑的,其重视程度如同选择头像一样,谨慎得不能再谨慎。因为在他们心里,好弓就是要配好箭,好马就是要配好鞍,心仪的头像当然要配有心仪的名字。但无论取自何名,大多都与个人的工作性质、志趣爱好、人生追求、生活情趣等诸因素密切相关。
战友老唐,军旅几十年,驾车驰骋在风雪弥漫的川藏运输线上,对雪域高原情有独钟,将“雪山飞狐”视作微名。听其名,悟其义,动感十足,富有灵性,让人浮想联翩。
文友翔哥,痴心于文学缪思女神,常把鲁迅、老舍等名家大咖作为心中的偶像,对他们作品更是醉于心倾于情,自嘲是“骆驼祥子”。虽是自我调侃,但能体现翔哥对生活、对事业孜孜以求的人生态度。
在成都西来古镇下辖的一个叫福田的小山村,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村民幸福指数极高,我的好几个朋友都生于斯长于斯。后来,他们追逐梦想走出了村子,虽然常年游走于流光溢彩的都市,但微名却土得掉渣,有称“福田大叔”的、有称“福田小哥”的、有称“福田后生”的、有称“福田靓仔”的等等,流淌的是思乡之情,赓续的是传统文化。
其实,微名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名称,它彰显着我们每个人朴素的生活情怀,承载的是希望,寄托的是情感。
喜欢细品微圈。微信的核心在微圈,微圈的核心在微友的信息发布。清晨,打开手机,昨夜苦等于云端上的信息如潮水般涌向主人,是想展示满腹经纶,还是诉说满腹委屈?我不得而知,反正那争先恐后的势头,让我惊诧。手机“叮铃——”无间歇地响个不停,屏幕上急速闪动的数字直辣眼睛。我怔了一下神,随后,点开细阅。
不看不知道,看了感触多,微圈岂止是微圈?更像是一个农贸市场。不闻叫卖声,唯有信息流。虽不见熙熙攘攘,但见微友匆匆忙忙。“你好,早安!”这是微友刚刚踏圈;“出发,再见蓉城!”这是微友乘机离圈;中介小李开始发布租赁信息,这是微友圈里“铺货”;爱心点赞,寥寥数语,这是微友圈里“交易”。那些无信息发布的,说不定正在圈里闲逛呢!寻对眼的偷着乐,无对眼的不问津。圈里“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国际风云“大餐”、朝韩风云热点、心灵鸡汤沁香、网红之地风光……不是没有你想要的,而是没你想不到的,看菜吃饭,量体裁衣,逛圈只会让你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品微圈,品的是大千世界,品的是信息人文,品的更是网络时代的缤纷多彩。
喜欢细品百态人性。微圈里的信息包罗万象,微友身份各有不同,推送的信息五花八门。有人用微圈记录自己的日常,有人用微圈发布工作动态,有人用微圈联系业务,有人用微圈经营微商,也有人从不发微圈。沿着信息路径,顺着微友习性,会让你品味到网络空间的百态人性。
喜欢用圈记录日常的,大多心境阳光,热爱生活;喜欢用圈发布工作动态的,大多个性沉稳,为人谨慎;喜欢用圈服务经营的,大多精明钻营,重利轻义;至于从不发微圈的,大多把自身安全看得很重,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当然,这些都是从表象上分析的,肤浅也好,片面也罢,不可上纲上线。
逛微圈,我们就是要善于从蛛丝马迹中悟出点东西,比如:当你把生活中的开心事,或工作上的优秀成果展示于微圈时,点赞最多的不一定是你认为最亲近的人,或最铁的哥们,这绝不是一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能解释清楚的,这是人性。
平民百姓喜欢在微圈里今天晒几盘菜,明天晒几块馍,后天晒一叠“伟人头”,看似自己很满足,其实质正是你的软肋。不信你看看,真正成功人士有几个天天晒这晒那?他们的微圈洁净低碳,悄无声息地安享闷声发大财,任何人休想洞察一点蛛丝马迹,偷着乐翻天……
拉拉杂杂地品出这么多,不知是不是与大家品在了同一频道上?如果是离题太远,敬请诸君扶正补充。毕竟,灯越拨越亮,理越辩越明;毕竟,星多天空亮,人多智慧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