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中学 吕青蔓
提起泸定,你首先会想到什么呢?是巍巍二郎山,还是滔滔大渡河?是红彤彤的大樱桃,还是香喷喷的老腊肉?是壮观的川藏第一桥,还是美丽的甘孜东大门?我想都不是,一提起泸定,你首先会想到的一定是泸定桥,是红军飞夺泸定桥!
90年前的5月29日晚上,22名勇士无惧艰险,以舍生忘死之勇气,凭前赴后继之精神,攀着十三根铁链,冒着枪林弹雨,在绝境中创造奇迹,在不可能中创造可能,夺桥胜利,最终十三根铁链托起了一个新中国,红桥精神响彻寰宇。自此,飞夺泸定桥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丰碑,更成为了泸定人民心中永远的骄傲和永恒的信念,红桥精神支撑着泸定各族儿女在困厄中不屈、在危难中前行,走过一段又一段征程。
泸定,地处横断山脉的东部边缘,地势险峻、交通不便,时常面对自然灾害的考验。但,在每一次灾难面前,泸定的各族干部群众总是第一时间响应号召,迅速行动。他们不分你我、不分民族,携手并肩,共同投入抢险救灾的战斗中,展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9·5”泸定地震发生后,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共克时艰。他们纷纷自发组织起来,为灾区捐赠物资、提供志愿者服务。康定市一家饭店的老板张奴合,带着员工和食材驱车来到磨西镇,免费为安置点群众和志愿者、救援人员等做牛肉面。泸定县的村民和爱心企业也自发组织制作寓意民族团结的藏式月饼花馍馍,送到抗震救灾的军民手中。
面对自然灾害,泸定的各族人民从未退缩,他们像泸定桥的铁索一样紧密相连,共同抵御困难。红桥精神就如无形的铁索桥,不仅连接了康巴大地的形,更是连接了康巴大地团结的心。在这座桥上,没有语言障碍、没有文化隔阂,只有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面对经济发展滞后这一难题,党中央不遗余力地为我们泸定架起又一座“创世桥梁”。浙江,这个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发达省份,自实施对口帮扶以来,就与泸定建起了一座“团结的桥”。浙江人民以无私的援助和无限的付出,为泸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浙江的对口帮扶下,泸定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一座座现代化的桥梁和公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将泸定与外面的世界紧密相连。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雅康高速的贯通,泸定的交通条件得到了质的飞跃。浙江的帮扶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更体现在产业发展、教育和民生改善上。浙江的企业家、投资者、教育专家纷纷来到泸定,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他们与泸定人民携手合作,共同开发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提高教育质量。
泸定桥,它不仅是一座连接藏汉的交通要道,更是一座见证历史的不朽丰碑,她目睹了康巴儿女的艰苦奋斗,她书写了祖国大地的辉煌篇章,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奋进。
泸定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民族团结,才能汇聚起强大的力量;只有民族团结,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克时艰,传承泸定红桥精神,赓续民族团结荣光,愿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指导教师:泸定中学教师 朱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