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03月26日

何处是乡愁

◎盛新虹

“文者,纹也,要有花纹,要美。”梁衡先生的观点是:散文既然是一种艺术,就必须符合美的要求,在文章组织中要讲究意境之美、哲理之美。因为文章是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往来的方舟,其写作主体和阅读主体都是有思想的人,所以它一定要传递一些新的有个性的思想。在几十年的散文创作中,梁衡一直这样追求着,实践着。

《何处是乡愁》一书精选了梁衡三十余篇经典散文,既有山川风景的感怀,历史的咀嚼,也有人生的思考。在梁衡笔下,景与物的意境之美,你无需想象就可以活脱脱地呈现在眼前。比如他写家乡的南潭泉:“泉贴南山之根,有一老杏树护于泉上,青枝绿叶,如华盖之张。环泉一片杏林,杏林之上是连绵的古柏,堆绿叠翠,直上蓝天。”他写长城:“如果是夕阳西下的时候,一抹红霞涂染了曲曲折折的石墙,又为烽火台、戍楼勾勒出金色的轮廓。这时,你遥望天边的归雁,听北风掠过衰草黄沙,心头不由会泛起一种历史的苍凉......”

一篇好的文章,字里行间都充满着思想的汁液,一定能启发人的哲学思考,这正是梁衡追求的哲理之美。透过朋友的民歌,他思考情爱的表达方式,透视爱情和艺术的真谛:“真正的爱,质朴的爱,最属于那些土里生土里长的山民。”他借千年古驿道旁的一棵老槐树,以树写人,以人说树:“人应当像古槐一样铮铮铁骨、屹立不倒。”再引申到家国情怀:“苦难永是一剂良药。只有经历了苦难而又能时时不忘,以史为镜、知耻而勇的民族才是最有希望的。”梁衡最善于将“小我”与“大我”结合起来,他的文章里,无处不有思想,处处呈现出一种引人向上的美,一种正大光明的特质。

文章如人,指的是作品中的格调,这种格调是作者性格“本相”的自然流露,而非有意为之。梁衡始终秉承文章为思想而写,为美感而写的行文理念。记者、学者、官员的特殊经历和扎扎实实的耕耘,使他的文章做到了既有思想又有美感,既有宏伟和细微结合在一起的思维,又有男儿持剑的侠气。

何处是乡愁,既是书名,也是本书第一篇章。回了一次阔别六十年的故乡,重温乡村记忆,梁衡感触良多,写下此文。童年,是一张不可再得的白纸,对离开了故乡的人来说,乡愁是“离人”心上放不下的惦念,抹不去的春秋。每每回忆,那些捕捉不到的美丽,总能触动作者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什么是乡愁?就是乡村的文化记忆。梁衡以为,我们知识分子的使命是挖掘乡愁里的文化,留住有文化的乡愁,有文化积累的乡村才美丽,如民俗文化、地方文化、名人文化等。所以留住乡愁又和建设美丽乡村、发展地方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他这么说,也这么做了。

20多年前,梁衡在瞿秋白故居门前,挖掘出了当地已经消失的“觅渡桥”旧址,充实了秋白故居的文化含量,为古城常州留住了一段乡愁。在陕北府谷的长城脚下,梁衡发现了一棵极像中国地图的柏树,发表了《中华版图柏》。当地以此为主题,建成了中国第一个人文森林公园,挖掘保存了边塞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尤其是近年来,梁衡反哺家乡,泽被乡邻,渐成气候,做了很多挖掘地方文化的工作。他说过,如果我的名字能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你们就把梁衡这两个字揉碎融化,尽管去用!

“何处是乡愁,云在霍山头。儿时常入梦,杏黄麦子熟。”乡愁不只是细腻的柔情,也可以是高远的意境,对国家和民族的忧心,以及这个心灵世界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文化、情怀等。书中有句话令人感动:“《西厢记》说,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我则为天下计,愿情缘血缘终相续,大家小家皆欢喜。”喜欢梁衡先生的散文,说到根本处就是喜欢他内心的境界,大道无形,真情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