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04月11日

大渡河畔的生命守护者

记一等功臣郭正富

郭正富和队友在泥石流灾害现场开展救援。

郭正富和队友正在救援受伤群众。

◎泸定县消防救援局 文/图

在横断山脉的褶皱深处,大渡河奔腾不息。河畔的泸定县得志街消防救援站里,一枚崭新的“一等功”奖章正静静地躺在展示柜中,她的主人——郭正富却说:“这份荣誉,是战友们用汗水甚至鲜血换来的。”当他把荣誉归功于“整个甘孜支队,整个四川消防队伍”时,这绝不是客套话,而是一个历经千次救援的老兵最真挚的心声。

从支队领导到新入职的消防员,每个人提起郭正富时眼中都闪烁着敬佩的光芒。那些惊心动魄的救援故事、那些生死一线的抉择时刻,在战友们的讲述中渐渐清晰……

千次穿越火线: 锻造“火焰蓝”救援尖兵

郭正富是来自贵州晴隆的黎族汉子,十四年的消防救援生涯把他锤炼得更加成熟。他总说:“是消防队伍培养了我。”

“郭助理,给大伙儿讲讲您那些惊心动魄的救援呗!”几个年轻消防员围着郭正富起哄,眼睛里闪着期待的光。这位平时雷厉风行的硬汉此刻却像个害羞的大男孩,搓了搓布满老茧的双手,终于缓缓开口。

“记不清具体多少次了……”他望着训练场上飘扬的队旗,声音低沉而坚定,“但上千次,是有的。”

阳光在他黝黑的脸上投下深深浅浅的阴影,37岁的郭正富陷入了回忆。三次救援的画面格外清晰——2013年芦山地震时他还是个新兵蛋子,2022年泸定地震和2024年康定泥石流救援他已是班组指挥员。

三座城市相隔不过200公里,却承载着他整个消防生涯最刻骨铭心的记忆。

“2013年芦山地震时,我还是个新兵。”他的目光变得深远,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腰间救援绳,“满眼都是废墟,但最难忘的,是被救群众眼中的光——那种对生命的渴望,至今想起都让我心头一颤!”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泸定县突发6.8级地震。时任泸定县得志街消防救援站特勤分队分队长的郭正富立即吹响集结哨。“攻坚班,5分钟准备!”他一边快速检查救援装备,一边用沙哑的嗓音下达指令。

山岳救援对于消防员的专业水平要求很高,“专业”二字重若千钧。郭正富的战术背包里永远装着三样东西:磨损严重的救援日志、泛黄的专业技能手册和一张写满队员训练成绩的表格。“安全官要确保每个锚点万无一失,先锋必须精准判断地形,系统手要熟练掌握二十多种绳结……”说起山岳救援的要领,这位大渡河畔的“老消防”如数家珍。

14时30分,当郭正富一行车队行驶在乡道002赵家沟隧道口100米处时,右侧山上一块巨石飞速滚落而下击中路面并弹起数米高至山崖下,而郭正富所在的抢险救援车刚好驶离与巨石擦肩而过!当后车用电台呼叫并告知他的时候,他一瞬间只觉冷汗直流。灾情就是命令,顾不上个人“劫后余生”的忐忑,他迅速调整好心态并安抚好驾驶员,继续朝着得妥镇挺进。

在得妥镇救援现场,湍急的河水裹挟着碎石奔涌而过。郭正富单膝跪地,用专业手法快速打好双渔人结,仔细检查每一个安全钩。“慢点放!注意伤员头部!”他嘶哑的喊声穿透了嘈杂的现场。直到深夜,他才发现自己的战术手套已被绳索磨破,掌心渗出斑斑血迹。

9月6日凌晨,连续作战20小时的郭正富刚端起盒饭,又接到湾东村的增援请求。他立即放下筷子,带着队员驾驶橡皮艇冲进夜色中。在摇晃的船头,主动为伤者穿戴好救生衣,做好安全登船准备,一次次的照顾好人员情绪,利用绳索技术救助了7名被困群众,使其中的1名重伤员得到及时的转运治疗。

在救援间隙,这个身高1米7的汉子弓着腰,背着30公斤重的消杀设备走遍临时安置点。发现受伤的电力工人时,他立即单膝跪地,用娴熟的手法为伤员清创包扎。阳光下,他左臂上的“火焰蓝”臂章格外醒目。

“缺氧不缺精神!”每当疲惫时,郭正富就会想起支队墙上的这句话。

2024年8月3日凌晨,康定市姑咱镇日地村突发山洪泥石流灾害,打破了夜晚的宁静。泸定县得志街消防救援站接到支队全勤指挥部的增援命令,郭正富主动申请第一时间出动,并带领特勤分队迅速按照山洪泥石流预案整理装备器材登车出动,从泸定往康定方向的高速逆行而上。

暴雨如注。消防车在318国道上疾驰,郭正富紧盯着前方被暴雨模糊的道路。突然,对讲机里传来急促的呼叫:“日地村桥梁垮塌,道路中断!”透过雨幕,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两座隧道间的桥梁已消失不见,村庄被泥浆吞没大半,高速公路像被巨兽撕咬过一般支离破碎。

“我去!”当指挥部需要组建前突小组时,郭正富第一个站了出来。踩着没过膝盖的泥浆,他带着三名队员向村庄挺进。在一处断墙边,他们发现了第一位遇难者。他纵身跳入湍急的河道,浑浊的洪水瞬间没到胸口。他死死抱住遇难者,在队友的协助下,硬是在激流中开辟出一条生命通道。

上午10时,洪水突然暴涨。他背着一位刚做完手术的老人,在齐胯深的水中艰难前行。老人颤抖的手抓得他生疼:“孩子,放下我吧……”“阿爷,抱紧我!”郭正富咬紧牙关,一步一挪地走了近1公里。鲜血从他磨破的手掌渗出,在浑浊的洪水中晕开淡淡的红色。

下午2时,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养猪场又传来险情。面对两条湍急的河流,他又第一个跳入水中,用身体为队友筑起人墙。“踩着我的肩膀过!”冰凉的洪水冲击着他的胸膛,他却像钉子般牢牢钉在水中。

傍晚6时,当最后一名遇难者被移交给家属时,郭正富的抢险救援靴已经脱不下来——血水将袜子和皮肉黏在了一起。队友们红着眼眶帮他处理伤口,这个在洪水中冲锋了十几个小时的汉子却笑着说:“没得事,扛得住!”

十四年如一日:

坚守雪域高原守护生命

郭正富摩挲着手中那枚磨得发亮的党徽,声音有些哽咽:“我是贵州大山里走出来的娃,能穿上这身‘火焰蓝’,是这辈子最大的福分。”阳光透过窗户,在他布满老茧的手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十四年的消防生涯,从康定市炉城南路的青涩新兵,到炉霍县冰天雪地里的拼命三郎;从色达县海拔4000米的生死考验,再到泸定县得志街的独当一面——他用双脚丈量着甘孜州的每一寸土地,用肩膀扛起守护生命的重任。

2018年,当公安消防部队集体退出现役的历史时刻来临,面对改革转制脱下军装走与留的考验,郭正富从来没有犹豫过,他执着地选择了心爱的消防事业。从“橄榄绿”到“火焰蓝”,制服的颜色变了,但守护的初心从未改变。在转型为消防救援指战员的这些年里,他冲锋在1000多次灭火抢险的最前线,用专业与勇气书写着新时代消防员的担当。

这份坚守换来得是沉甸甸的荣誉:5次支队嘉奖的肯定,3次“优秀共产党员”的殊荣,“全省训练标兵”“全省优秀教练员”的称号……而最闪耀的,莫过于2022年“9·5”泸定地震救援后,应急管理部为他记下的个人一等功。当奖章挂在胸前时,这个在火场中从不退缩的汉子却红了眼眶——他知道,每一枚奖章背后,都是与队友们并肩作战的生死记忆。

十四年来,郭正富始终扎根消防救援一线,像高原上的格桑花一样执着坚守。在平均海拔3500米的甘孜高原,他走村入户调研藏族民居的土木结构特点,记录高原气候对火势的影响规律。经过无数次实战检验,他独创的“藏式民居救援灭火法”成为守护雪域家园的利器——既能快速控制火势,又最大限度保护藏族同胞辛苦积累的家当。

“这里的每一栋藏房都凝聚着主人的心血。”郭正富抚摸着被烟熏黑的经堂木柱说。正是这份对藏族同胞的深切理解,让他的救援装备里总备着哈达,既为安抚受惊群众,更时刻提醒自己:消防员的使命,就是守护好这片土地上每一个家的温暖。

“不是没有更好的选择,但我舍不得这片蓝天。”郭正富望着训练场上飘扬的队旗,眼神坚定。十四年来,这位来自贵州的消防员已把魂留在了雪域高原,他总说要把那抹“火焰蓝”融进甘孜的蓝天白云里。

为了守护这片土地,他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CRAR高级绳索救援证是他最珍视的“护身符”——在大渡河的激流中,在海拔4000米的悬崖上,这根绳索已牵回上百条生命。作为教练员,他始终牢记教练员职能定位,坚持严格训练、科学带教,甘孜消防队伍的整体素质显著提升,从全省比武倒数到团体第十名再到团体第八名,创造了甘孜消防历史最优成绩,首次挺进全省一流方阵。

翻开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扉页上工整地写着:“做人民群众永远的‘保护神’”。这简单的誓言,承载着一个消防员对甘孜高原最深沉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