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建行 杨苏芬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述的是曾经发生在我的故乡——甘孜州巴塘县一桩桩、一幕幕生动感人的民族团结故事……
1936年5月14日,贺龙总指挥率领红二军团前卫四师从甘孜州得荣县沿金沙江北上进入巴塘县,6月20日离开巴塘县境,历时38天,跋涉约360公里,经历大小战斗5次。巴塘,涉藏地区第一个共产主义外围组织在这里诞生,涉藏地区第一面五星红旗在这里升起,是和平解放西藏的桥头堡。
红军进入巴塘县时正值青黄不接的季节,部队驻扎后,粮食物资等极度匮乏。由于红二军团正确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当地群众都主动为部队送柴、送水、送粮和物资,帮助红军战士们渡过难关。我的外婆曾经就有几枚当年红军到家来买糌粑时留下的银圆。巴塘至今仍有很多红军到过巴塘时命名的山,如五千多米海拔的藏巴拉雪山,就因当年红军翻越经过而得名为“红军山”,贺龙元帅曾经住过的党巴村被称为“红军村”,还有“红军桥”“红军小学”等,有些百姓家中一直保存有红军留下的草鞋、土碗、茶缸。
胜利结束成都战役后,十八军接到解放西藏的任务。1950年8月,南线部队进驻巴塘,部队所到之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并帮助藏族同胞筑路修桥。巴塘群众称这支军队为金珠玛米,意思是“亲切的解放军”。当地群众也特别敬重这支军队,不仅在物资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并在行动上也紧紧追随,200多名当地热血青年参军入伍,跟随十八军进藏,参加了和平解放西藏和后来西藏各方面的建设,并作出了重大贡献。我的大舅就是当时200多名参军入伍中的一员,后经党和人民的培养,成为了中国第一代藏族摄影师、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驻拉萨记者站高级记者。
我的父亲是一名汉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军区19军野战部队的一名军医。在参加完1945年有名的上党战役胜利后,于1950年进入当时的西康省,即现在的雅安市,进行整编、集训学习,1956年奉命进入甘孜州。在工作中,由组织介绍认识了我的母亲。那时,我的母亲是一个区的区委书记,婚后先生育了我们姐妹三个。当时进入甘孜州的那支部队在巴塘留下四团守护着巴塘群众的安危。那时,我的父亲是四团卫生所的所长,后来听长辈讲述,父亲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去给群众免费看病,所以一直以来大家都亲切地称我父亲为杨所长。
1963年,父亲又奉命调往峨眉新建立的四零陆军医院任外科主任,母亲也随军调到峨眉城关镇,任镇党委书记。在1967年母亲又为我们添了一个小弟。11年后,由于母亲身体的缘故,她带着我们姐弟4人踏上了返回故乡巴塘的路程,并在巴塘商业局任局长至退休。父亲也随后第二次来到高原,在巴塘野战医院医务处上班。那时的父亲已不再年轻,但他一生从军的优良品德一直没有变,他还是经常给当地群众看病,给过往的军车车队的战士们送去自己栽种的水果,给部队战士们讲党课,传授医疗知识……后来母亲因病卧床多年都是父亲无微不至的护理。母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看着父亲,嘴里一直轻轻地念叨着:谢谢你,谢谢你。父亲也在86岁高龄时因病在成都陆军总医院去世。按照父亲生前的遗愿,我们子女把他的骨灰带回到母亲的故乡和他曾经战斗过的巴塘县,并将骨灰撒入了滔滔的金沙江中。
在巴塘有很多像我父母一样的藏汉联姻,他们一生都很恩爱幸福。巴塘还有很多内地来的年轻大学生、会计辅导员。有的在当地安了家,有的孩子出生在巴塘、长在巴塘,会一口流利的巴塘藏话,这些汉族同志们的生活完全融入了当地的生活,和藏族同胞关系非常融洽,以至几十年后有些汉族同志退休回到内地,他们依旧十分怀念巴塘的山山水水和那些难忘的人和事,他们都亲切地称巴塘为第二故乡。
巴塘虽然是个小县城,但它历史悠久,气候宜人,古今中外都是政治、经济、交通的要塞,各民族世世代代友好相处,为巴塘发展、进步、跨越、繁荣尽其所能。
愿藏巴拉雪山下的民族团结之花永远绚丽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