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04月23日

军民同心架便桥

◎得荣县红军长征陈列博物馆 次仁志玛

贺龙、任弼时等首长率红2军团长征途经得荣县古学乡下拥村时,当地群众为了让红军顺利通过硕曲河,拆掉自家的经幡杆,和红军一起搭建起一座便桥,让红军渡河北上,留下了一段军爱民、民拥军的佳话。

早在红军到来之前,国民党及反动头人散布谣言,恶意诽谤红军,制造恐怖气氛,引起恐慌,老乡们躲了起来。为了消除藏族同胞的恐惧心理,红军广泛宣传:“我们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行军路过这里,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革命队伍。我们都是一样的受苦人,红军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更不会伤害老百姓……”经过耐心地讲解和宣传,老乡们对红军这支队伍有了一定的了解,看到红军也不像国民党和反动土司散布的那样可怕,反而觉得红军官兵很和蔼亲切,紧张恐怖的气氛很快缓和了下来,躲在山里的乡亲们也陆陆续续返回了家园。

红军不但宣传深入人心,而且让当地群众深入了解了这支有着铁一般纪律的队伍。老乡们看到红军战士由于长途行军缺粮少餐,长期饥饿和疲劳造成营养不良,但是他们不畏长途行军的劳顿,顾不上饥饿和休息,还为老乡们办实事,帮着打扫房屋、挑水、劈柴、清理水沟。为了不给当地群众增加负担和麻烦,红军战士把挖到的野菜兑着少许粮食煮稀饭吃。看到这一情景,老乡们深受感动。于是,都主动拿出苞谷面、小麦、青稞糌粑和酥油、奶渣、核桃、元根干等食物送给红军,有的还亲自给红军的伤病员喂鲜牛奶。红军也被乡亲们的举动深深打动,伸出大拇指说:“谢谢,谢谢!”然后从包里掏出银元塞到老乡们手里,老乡们纷纷推脱不愿意收钱,红军就再三说明部队的纪律,这样老乡们才收下。

红军先头部队将要出发,硕曲河是长征北上的必经之路,是金沙江的支流,河水湍急,河面近三十米宽,河两岸均是悬崖峭壁,在峭壁之上各有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要是一步走不稳就有掉进河里的危险。河的两岸仅有一根竹编的溜索连接,这根溜索是下拥村通往对岸日瓦村、毛吾村的重要通道,也是红军队伍北上的必经之路。

但硕曲河上没有桥,仅有这根竹编的溜索。河水急,部队过不去,红军首长们感到问题棘手,立即找到当地老乡了解过溜索的方法,和硕曲河上下游是否有桥的情况。老乡们说:“河的上下游都没有桥,唯独只有一根竹皮编制的溜索可以过河,但很不安全,以往过溜索掉进河里淹死了不少人。你们不用担心,我们会想一切办法找木料架桥。”可是木料不好找,怎么办?开始老乡们提出了很多不同意见,最终大家决定拆掉自家的经幡杆修桥。听到老乡们要拆掉自家的经幡杆时,红军首长很严肃地说:“不能拆,我们红军尊重藏族同胞的风俗习惯,不能违反纪律。”但当地群众不顾部队首长的反对,把自家的经幡杆拆了拿去架桥。红军深受感动和鼓舞,再三推辞后接受了老乡们的善举,并把每根木杆作价一个银元付给老乡。

临行前,部队首长带着感激之情走到老乡们面前,亲切地一一握手道别:“感谢你们对红军的帮助和支持。”同时,递给他们一个装有12个银元的小口袋说:“这是红军的一点心意,留做纪念吧,我们还会见面的。”

经过红军全体指战员和当地老乡们的共同奋战,在硕曲河上架起了一座木制便桥。红军队伍顺利地过了河,红军和老乡们激动万分,在硕曲河的两岸欢呼雀跃,喜悦的声音响彻下拥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