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04月24日

从泥石废墟到产业新村

丹巴县阿娘沟一村五年书写乡村振兴答卷

◎2025融媒新闻行动第一组

2020年6月17日,一场泥石流让丹巴县半扇门镇阿娘沟一村30余户房屋倒塌、190余亩耕地化为废墟;五年后的今天,这里现代化的蔬菜大棚拔地而起,移民新居变身网红民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百万元。这个曾经的受灾村,如何在党建引领下实现涅槃重生?近日,记者走进阿娘沟一村,一探究竟。

在阿娘沟一村安置点,从山腰处远眺,风貌统一、整齐划一的安置小区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美观整洁。通过“科技+产业”双轮驱动,同步发展现代化肉牛养殖产业,如今的阿娘沟走出一条生态修复与集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振兴之路。

在不远处,阿娘沟村集中连片的田地内建成投资2700余万元的现代化蔬菜大棚40余亩。据悉,这座现代化农业综合体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将由传感器实时监测大棚内温湿度,实现自动喷灌系统精准灌溉,采用“智能温控+水肥一体化+立体种植”技术体系,实现周年化生产,带动周边村民转型为“技术农民”,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超100万元。

“我们让每寸土地都发挥最大效益。”阿娘沟一村党支部书记冯兴富介绍,项目选址是原本受灾冲毁的土地,去年县委、县政府通过争取浙江援建资金,对这里进行了土地整治、设施升级,建成示范种植、研学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基地。羊肚菌和其它应季蔬菜种植形成无缝衔接,开启了“四季不断档”的产业发展新模式。

与此同时,村集体经济还投资100万办了养牛场,引进55头优质品种牛,牛粪发酵为有机肥反哺农田,形成“种养结合”绿色模式,“产业多元化让风险可控、收益可持续。”冯兴富介绍,2023年村集体收入较灾前增长近10倍,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2万元。

“支部强,人心齐,就没有跨不过的坎!”冯兴富的这句话道出阿娘沟巨变的密码。村党组织创新“党员包片联户”机制,从土地流转矛盾调解到大棚技术培训,党员始终冲在一线。为攻克科技大棚建设难关,邀请农业专家驻村指导;如今,阿娘沟一村党支部已成为市级“红色堡垒”示范点。

冯兴富表示,下一步阿娘沟一村将以党建引领为抓手,继续做好种养殖业和旅游服务业,不断壮大集体经济,为老百姓最大限度提供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全力以赴推动乡村振兴在阿娘沟一村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