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欣
一.北京概述
《航拍中国》第四季,是《北京篇》。在影片里,可以看到,中国的首都北京市,地处华北平原北部,毗邻天津,相邻河北,北京三面环山,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天安门开始一横一纵两条轴线在此交汇出北京的中心。
北京以天安门为中心向四面围成一个方形的城市,皇权政治在这里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它就像心脏在祖国的怀抱里跳动,一举一动都牵连着整个中国的命运。
2024年7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
北京的中轴线从北端的钟鼓楼为起点,中间经过万宁桥、景山、故宫、天安门、正阳门,一直到达最南端的永定门;西边则从复兴门到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然后到达东边的建国门。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明清两朝都将北京作为国都,24位皇帝在这里实施统治。一个政治中心的前世今生,撑起了这座城市的骨骼。首都北京首先是政治的城,这座城市的文化也成为了中华文明的命运之书。
1949年10月1日,随着新中国成立,多种文化在此交汇,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北京独特的文化氛围。北京的独特文化,在《航拍中国》里得到别样的展示。
二、叙事
《航拍中国》的主题是以空中视角展现中国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和发展变化。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地理上和少数民族融合,政治上与皇权紧密关联,生活更是表率。如何讲好北京的故事,成为了本纪录片的一个难点。在叙事上,纪录片所拍摄的丰富影像画面真实反映了当下时代的自然环境及人文景观,穿过城市的轴线,描绘出北京的蓝图。
《北京篇》带给观众超乎寻常的视角,每个建筑背后的历史价值、形象宣传、科创人文,连接起了北京历史、当下、未来的新局面。从《北京篇》可以看到皇权政治下中国的百年巨变,从故宫到天安门,北京向世界展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无论是吞吐量即将超过2.5亿人次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和首都国际机场,还是夜晚的三里屯,北京都将现代化的高速发展和生活潮流的激情一起点燃。
历史与现在、自然与人文、本土与国际,可以说中国的方方面面都浓缩在了北京这座城市里。《北京篇》通过线性叙事方式,展现导演的审美,用上帝视角带领观众全面了解北京这个城市的面貌,不仅讲述它的政治核心地位,而且让人们对北京的人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北京就像一个青春的少年正在打造创造性的未来。
北京建城三千多年来,有近乎三分之一的时间,都作为都城存在。北京的建筑体现了古人对世界的认知,天坛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其中的祈年殿和圜丘生动的展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风调雨顺的渴求,一北一南,象征着对天地自然的顺应之道。长城绵延于燕山山脉之间,出于军事需要抵御外虏,由此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被长城划出了明确的界限。万里长城象征着中华文化的大一统,没有人能割裂长城,也就没有人能割裂中华民族,这是我们的中国的精神图腾和文明信仰,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有着无法磨灭的情怀。
步入现代以后,醒目的现代建筑体现出北京的未来设计。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让人们看到中国的影响力。位于朝阳区三里屯附近的北京第二使馆区,拥有国际化的工作和生活氛围。这里为外国友人提供了优质的环境条件,让外国友人来到北京,能感受到本地的生活节奏和国际化服务。对于这里的外国友人来说,北京是一个有温度有思想的城市,是一个求同存异的城市。
三、《航拍中国》的审美意境
纵观纪录片的叙事,随着配音解说,观众会对北京有足够深入地了解。讲解中,观众可以直面导演的叙述,可以看到配音、画面、音乐都是美的表达。将美学贯彻到底,就是纪录片的底色。
德国电影理论家克莱梅尔曾经说过:纪录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美学的质量。“思想+技术+美术”,导演给观众呈现的是一个脱俗的世界,而叙说的故事却充满了人气。《航拍中国·北京篇》画面整体给人精致美妙的观感,观众不仅能深入北京的布局,而且能体会到本地人的乐趣,可以穿过历史凝视每个朝代的尘埃,可以用思想碰撞现代的激情。
在这个篇章里,对室内和室外的拍摄让这个城市更加具体,每一个镜头画面的质感高度清晰,配音讲述则带领人们看到北京的一草一木。
除了大制作理念融入到了纪录片的画面里,导演的思考也在不知不觉间影响着人们的观感,镜头下的北京拥有国际视野和人民群众的拥趸,人们在冬奥会上欢呼庆祝,在天安门下感受心脏的跳动。观众可以感受到北京朝阳一样的精神气魄,可以感受到一个地方晨曦一样的生命力。
将视点带入镜头,会发现导演态度的一丝不苟。比如正阳门雨燕鸟雀飞来筑巢,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鸟儿们飞翔的姿态和羽毛,还有贴地面摄制的中国公路零公里点。“零公里”标志是一个国家或者城市干线公路的象征性起点,也是一个城市中心点的象征。立体的拍摄将三维空间展现在人们面前,观众可以感觉到空间变化最细微的运动。在这样的画面里,生活扑面而来,将观众的目光紧紧锁定住了最核心的故事。让人强烈感受到人与自然相互依赖、密不可分的生存状态。
景别观念、美学观念、镜头画面,从空中看山河的概念将人们引入北京的城市意象。故宫从炎炎夏日转场到寒冬腊月,就像这个城市的历史一样饱经风霜,圆明园从一开始出场下雪纷飞的寂寞到三山五园阳光明媚的转场,加强了现实对比。自由的视点切换准确地表达导演的艺术创意和思维情绪。在客观的讲解时,讲述者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引起人们的注意。圆明园里的讲述者提到:今天圆明园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然不只是一座园林,这份文化遗存曾经的遭遇值得全人类反思与铭记。
导演表达了城市的文化内涵,赋予了建筑和社会高度的思辨性,观众可以看到古老建筑的历史传说和保存现状,也可以在现代化世界里感受到这里人们的生活节奏。历史与现代冲击对立,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却相互融合在了一起。
电视镜头语言留存下北京整体全貌,从宏观上,人们了解到北京的前世今生,一个既熟悉又新颖的城市展现在观众面前,生态美学、文化美学、社会美学都存在于这部片子里。风景、城市、生活、技术在高清镜头下显露它的发展节奏,观众跟着摄像头,一面观看历史留存的古迹,一面追逐着世界的意志。随着风景的改变,观众的想法也不断改变,从反馈上看,就是一直用眼睛向最高处瞭望,将祖国的山河默默尽收眼底。
自第一季以来,《航拍中国》不断改进航拍技术,挑战航拍叙事手法,因为这一季主要面对的目标是直辖市,所以航拍的过程中多了低空飞行画面和人物互动。而在北京篇中则向景点深入,更近距离地拍摄出它的整体面貌。比如国家剧院的室内景色、清华北大学子们上早课和跑步的样子。
《北京篇》的构图、选景、光线、季节在镜头拍摄之后,使用后期调度将画面雕刻得栩栩如生,使北京像人物塑像一样打磨得眉目清晰,身姿挺拔。中国的印象由北京主导,而北京的情怀则穿越了祖国的山水,默默滋养着我们的灵魂。我们可以说中国是一个有感情的世界,也可以说中国是一个包容的社会,但更重要的是中国需要有发现美的眼睛。
《航拍中国》带人们走进了一个宏大的主题。当观众的视角带入纪录片,人们会发现中国前进的历程在不断攀越高峰。人们渴求更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更优质的服务,更具有个性化的传播过程。《航拍中国》正是让人在宏大的叙事里,展望山川河流,森林草木。
四.纪录片创造性
如果美是创造力,那么创造力就是纪录片的生命源泉。立足于事实,创造事实,为观众感受服务,提高对生活的反思和艺术鉴赏能力,这就是纪录片的优势。
《航拍中国》重点为人们展现了东方美学。古建筑的自然美、现代建筑的人文美、外太空宇宙的视觉美,为了拍摄这些超脱于地面的画面,纪录片运用了直升机、无人机、卫星航拍技术,将视点拉到天空,开辟出星际航行俯瞰地球的新视角,为人们展示地球的锦绣河山。
北京这个城市,拥有巨大的科研资源和人力资源,除了中关村高新电子产业和航天航空事业,北京还有核能研究院,清华大学的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简称核研院)带领团队将中国的核事业推向顶峰。在北京这个城市里,每一片土地都为人们准备着发光发热,让人们在自己的事业里开拓创新。
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现在“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成为了人们新的追求目标。从人文到个人,观众在《航拍中国》里看得到导演对生命的思考:追求卓越,还要将生命本身升华到波澜壮阔的高度。
纪录片不仅仅是讲述一个故事,每一个艺术品都包含着对生命的反思,《航拍中国》里向人类发问的是:“生命的表现力是否要和万物的感召力一样创造出美学奇迹。”《航拍中国》的场面调度其实和劳动有关,在镜头下劳动的人们拥有绚丽的色彩,从第一季到第四季都有对劳动的细致刻画。导演的视角很精细,人们可以观察到每一个人的生活节奏。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来自于当地的文化特色,而每一个地区的劳作方式、成就历史、环境样貌都经过物质发展演变,成为一个多元的文化社会。通过世界看历史,经过生活劳动,人们的意识形态观念慢慢发生改变,而美就是随着劳动创造出的智慧。追随美的目光,用生命力来进行创造,才会追寻到幸福。
形象与文字相比具有更广泛的传播效果,对视觉的审美标准更严格,在极致的画面追求里,生命力带来的灵感更深入人心。纪录片表达的思想内涵绝不只是美丽的图像,还有对社会的思考。通过《航拍中国》不仅让人看到一个文化中国,领略到中国的发展水平,还从影片里感受到导演对美的热爱。
《航拍中国》让人看到,在对科学的追求过程中,保存人类心中的回忆,用美定义人性,并越来越坚定地向心中的答案走去,才不会在这个人潮滚滚的社会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