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莉 文/图
在乡城县香巴拉镇巴姆社区,一间融合法治文化与亲民服务的“党员法官工作室”成为全县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地标。自2022年成立以来,乡城县人民法院通过“党建+司法”双轮驱动,将司法服务延伸至社区末梢,累计提供法律咨询780余次,化解纠纷35件,开展法治培训25场次,覆盖群众1000多人,用“小而精”的司法实践撬动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为乡城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县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党建引领:创新治理新引擎
该院以“党徽耀天平、法佑白藏房”党建品牌为引领,将党支部建在审判执行的最前沿,以社区这一基础单元为阵地,创新推出“1123”工作思路,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了强大的红色动力。
“1123”工作思路目标明确、路径清晰。围绕“崇法尚德,共建和美”这一核心目标,搭建起巴姆社区“党员法官工作室”平台,打造“民心法官”“巴姆公益”2个子品牌,构建法治宣传、矛盾排查化解、志愿服务3本台账。
为让司法服务真正融入居民生活,通过“双报到”等载体,党员法官每月定期驻点社区,开展“法治坝坝会”“敲门送法”等特色活动,“法治坝坝会”上,法官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居民讲解法律知识,解答法律疑问;“敲门送法”活动中,他们走进居民家中,为行动不便的群众提供上门法律服务,让法治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
走进工作室,空间布局独具匠心,工作室打破传统办公模式,设置“和美”文化墙、法治书报架、便民联系卡和卡通引导牌等,将法治文化元素与社区“亲民化”风格有机融合。上墙公示的法官简介、工作理念、法官日志与社区居民“法治需求清单”形成互动,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触手可及”的司法服务。
多元解纷:共治共享谱新篇
乡城地处涉藏地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矛盾纠纷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面对这一挑战,工作室创新建立“三调联动”机制,整合司法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资源,构建“社区法官+网格员+人民调解员+五老群体”的解纷网络。
“巴姆社区心连心”微信群成为矛盾纠纷化解的“前沿哨所”。通过这个微信群,实现矛盾纠纷实时预警,各方力量迅速联合行动,矛盾纠纷快速化解。2023年,一起历时近20年的劳资纠纷如同一块沉重的巨石,压在涉案双方的心头。工作室的法官们深入调查了解情况,多次组织双方进行协商调解,凭借着专业的法律知识和耐心的沟通技巧,最终促使双方达成和解协议,让这起陈年积案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2025年3月,一起邻里纠纷险些引发激烈冲突,双方因多年积怨,矛盾一触即发。社区法官迅速介入,充分发挥多元联动化解的优势,从“情、理、法”三个维度进行疏导和调解,用情感打动人心,用道理说服双方,用法律明确责任,最终引导双方达成6条协议,将矛盾根源彻底化解,让原本剑拔弩张的邻里重归于好。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纠纷逐渐增多。针对这一态势,社区“党员法官工作室”与青德法庭紧密联动,借助工作室有益经验,在4A级景区设立涉旅诉讼服务点,推行“24小时在线服务+旅游旺季驻点值守”模式,累计化解涉旅纠纷8件。同时,建立“法官+村官+景区管理员”保护共同体,在传统村落设立“生态保护法官工作室”,实现司法保护与文化传承有机统一。
柔性司法:枝叶关情暖民心
“党员法官工作室”“民心法官”团队的青年党员法官们主动亮身份、展担当,开展“法治送到家”“新春法治行”等系列活动,为特殊群体提供上门服务,将法治的温暖送到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身边。
针对鳏寡孤独、留守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工作室发起“巴姆公益”项目,联动浙江对口援助单位,累计筹集资金物资2.35万元,帮助4户家庭渡过难关。在法治宣传上,构建“以案释法+情景教学”模式,选取赡养纠纷、相邻权纠纷等典型案例开展巡回审判,邀请社区居民现场观摩。“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社区居民对法的学习认知从被动向主动悄然转变,如今订制式普法成为了工作室的新亮点,居民“下单”,社区“接单”,工作室“分类派单”,普法更具精准性、更增人性化。
“‘党员法官工作室’入驻巴姆社区以来,实实在在为群众做事,从普法到解纷,法官们的用心用情让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可以说现在社区每家每户都有他们的‘脚印’,现在居民们法治意识提高了,矛盾纠纷少了,平时聊天我都能从居民口中听到一些‘法言法语’。‘巴姆公益’更是值得称赞,弱势群体在法官们的帮助下得到更多关爱,独居老人谢叔叔从生病入院到离世,社区法官一直忙前忙后,后事料理更是在法官的帮助下才能及时联系到狱中服刑的儿子谢某。单亲妈妈拉某独自抚养智力残障女儿,是社区法官积极奔走联络,通过残联等部门协调,才将孩子送往云南大理进行康复训练。 ”巴姆社区的钟书记动情地说。
品牌驱动:赋能升级启新程
经过三年持续深耕,巴姆社区“党员法官工作室”已形成“1个主品牌+2个子品牌+N个服务脉络”的发展格局,其工作经验得到了州委、县委的充分肯定。工作室牢固树立“党的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司法服务就推进到哪里”的工作意识,围绕拓优保障“三篇大文章”及共同富裕,持续增进司法服务的效率和品质,特别是2024年工作室以法治优化社区营商环境,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与公安、市场监管、卫健和金融机构、属地乡镇等单位组成联合专班,召集社区73家商户同提意见,同商方案,现场“问诊开方”,一批长期困扰市场主体的难题得到当场解答。
在品牌框架下,工作室开展送法进市场主题等“点对点”服务9场次,快立、快办涉企案件纠纷15件、标的额342.7万元;与各部门配合执结涉企案件9件、标的额112.16万元,为企业的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如今的巴姆社区洋溢着幸福、和谐的氛围,“有纠纷找法官”已成为居民的共识。这间小小的工作室,如同一盏司法明灯照亮千家万户,探索出了一条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法院新路径”。未来,乡城县人民法院将不断深化“党建+司法”模式,让司法服务更接地气、更聚民心,努力打造涉藏地区具有辨识度和实践力的依法治理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