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以下简称“监测总站”)启动了2025年度生态质量监测,对森林、草地、湿地、城乡、农田和水体等近300个生态质量样地开展监测。
近年来,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一直处在探索阶段,四川省已初步构建形成“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样地”的生态质量监测网络,6个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已进入生态环境部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名单,当前正在组织各市(州)申报第三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
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样地 把四川最美的地方“监控”起来
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就是要把美丽中国最美的地方全部“监控”起来,四川省作为一个生态环境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省份之一,是如何做到的?
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在生态质量监督监测与评价中发挥着“控制性”作用,依托综合监测站开展生态质量监测,能够很好地把“美丽四川”监测、保护起来,并将“美丽”呈现出来。例如,成都森林生态监测站凭借科学的监测体系,其监测范围覆盖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的绝大部分区域,不仅实现了对大熊猫及其栖息环境全面、系统的监测与保护,也为生态保护成效的直观展示搭建了平台。
生态质量监测,特别是在对野生动物开展监测时,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可能导致监测结果偏差较大。监测总站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样地安装了野生动物监测自动传输系统,通过红外相机和远程传感系统,能够实现监测结果实时上传给系统。目前,我们正在联合探索在生态质量监测工作中引入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模型,实现野生动物的自动识别,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智能化水平,摸索向数智化监测转型。”
四川省地形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2024年,四川省采用网格法在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布设了807个国控生态质量样地,样地数量居于全国前列,实现全省县级行政单位全覆盖、生态系统类型全覆盖。
建设“四网一平台”
加强生态质量监测顶层设计
生态质量监测应该如何进行?怎样管理?自从开始这项工作,这些问题就成为监测总站领导班子研究的重要议题。“必须要加强顶层设计。”上述负责人介绍,“我们现在正在开展‘四网一平台’建设,即点位网、硬件网、技术网、人才网和数智平台。”
点位网就是类似传统大气、水环境等传统要素监测点位网建设。点位网能够反映四川省包括生物多样性在内的生态质量状况。
硬件网即打造“1+N”实验室体系,“1”是监测总站生态质量监测实验室,“N”是根据区域、生态要素等设立的不同的实验室。
在“技术网”建设方面,该负责人提到3个技术——卫星遥感、无人机和远程数据采集智慧塔(杆)。“卫星遥感可以全面地观测四川省的生态质量状况,监测的尺度也比较大,为此,我们采用无人机群来配合进行空间的弥补。同时,卫星遥感监测的频次是有限的,我们建设数据采集智慧塔(杆),在塔上搭载鸟类声纹仪、野生动物监测自动传输系统、碳通量监测系统等,以实现部分指标的自动监测和传输、物种识别等。”
“一平台”主要是生态预警与管理平台,包含生态预警、生态评价、生态监测和生态管理四个方面。
一站一策
用生态质量监测讲述“美丽”四川故事
上述负责人提到,美丽中国建设的成果也要用数据说话。“通过生态环境质量与生态质量监测双管齐下,让人们直观领略到生态美的魅力,感受到生态系统的平衡与活力,见证一个山清水秀、万物共生的美好世界。”
而监测数据也显示了四川的“生态美”。2024年,四川省组织完成了139个县281个生态样地监测,记录到植物1282种、哺乳类36种、鸟类387种、两栖类27种、蝶类189种,发现植物新种眉山报春,以及四川新纪录物种钳齿拟红芫菁。
对于2025年生态质量监测工作安排,监测总站将全面开展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一站一策”建设,既可以更好地服务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也可以借助当地力量,形成跨部门生态质量监测信息共享机制,更好地反映当地生态质量,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服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例如,监测总站与乐山市正在探索“美丽山川”打造,通过生态质量监测真实反映峨眉山生态状况,助力生态保护修复。
据四川生态环境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