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05月09日

共同书写属于我们的甘孜情缘

藏寨。 洛绒尼玛 摄

高原风光。 刘炳科 摄

◎曹露

甘孜州这片圣洁的土地,承载着75年的风雨历程,也孕育着无数动人的故事。作为一名从教12年的幼儿园老师,我有幸在这片热土上与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相遇、相知、相伴。他们中有机关干部子女,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也有农牧民子女;他们来自藏族、汉族、回族等多个民族,他们用最纯真的笑容,编织出一幅民族团结的画卷。

初遇·童言稚语叩心扉

清晨的麦粒神山披着金纱,炊烟在道孚县城袅袅升起,鲜水河如一条银练,蜿蜒流淌在晨曦中,映照着高原的宁静与生机。河畔的青稞田随风摇曳,仿佛在低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古老故事。

我站在幼儿园门口,看着那些裹着厚厚藏袍的小身影蹦跳着奔来,衣襟上还沾着晨露与青稞香。他们用生涩的汉语喊着“老师好!”,尾音总带着酥油茶般的绵软。十多年了,我的耳朵早已习惯这样的韵律,却依然会在某个瞬间被击中——那些从雪山深处流淌而来的童声,是甘孜高原最纯净的馈赠。

记得初到道孚时,活动室里总像飘着散落的雪粒子。小朋友们挤在墙角,用藏语叽喳私语,望向我的眼神怯如小鹿。最沉默的扎西,总把“喝水”说成“喝匪”,惹得其他孩子咯咯笑。那个飘雪的午后,我蹲在滑梯旁陪他堆雪人,故意把胡萝卜鼻子插歪:“卓玛老师,我不会堆雪人,你教教我?”他黑葡萄似的眼睛突然亮了,小手捏着雪团比划:“鼻子要这样……这样……”结结巴巴的汉语混着雪粒簌簌落下。

慢慢地,我开始从最简单的词汇教起,用图画、手势和表情辅助教学。一次,我教小朋友们说“苹果”,藏族小男孩雅尼怯生生地举起手,用藏语说:“老师,这是什么?”我蹲下身,轻轻握住他的手,用普通话重复:“这是苹果,苹果。”雅尼眨了眨眼睛,努力模仿:“苹果。”那一刻,我看到了他眼中的光芒,也感受到了教育的意义。

2023年秋季学期开学之际,发生了一件让我至今难忘的事。那天,我与一个名叫格桑的小朋友互动时,她不小心刮破了我的脸,鲜血直流。格桑被吓得哭个不停,小手紧紧抓着我的衣角,眼中满是惊恐。我强忍疼痛,轻轻擦去她脸上的泪水,微笑着说:“没事的,格桑,老师不疼。”我蹲下身,与她平视,用最温柔的声音安抚他:“这只是个小意外,老师不会怪你的。”格桑的哭声渐渐小了,但她的眼神依然充满不安。

随后,我与格桑的家长进行了交流。家长满脸歉意,甚至有些手足无措。我微笑着对他们说:“孩子还小,难免会有意外,我们不要让她有心理负担。”家长松了一口气,眼中满是感激。从那天起,格桑每天都能安心快乐地入园,她的笑容也重新绽放。那段时间,我的脸上贴着纱布,但每次看到格桑的笑脸,我都觉得这一切值得。

这些点滴,像高原上的星星,照亮了我的教育之路。孩子们用最纯真的语言,叩击着我的心扉,让我明白,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碰撞与交融。在这里,我与他们的小手紧紧相牵,共同书写着属于我们的甘孜情缘。

破冰·春风化雨润无声

教育是一场春风化雨的过程,需要耐心,更需要智慧。为了让小朋友们更好地融入集体,我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时光如潺潺溪流,悄然滑过四季的轮回……我在生活区贴上双语标签,洗手池边画满洗手步骤图。最顽皮的尼玛,曾经啃完糌粑就往袍子上抹,现在会举着油乎乎的小手满活动室找肥皂。有次家访,他阿妈掀开锅盖非要我尝尝新打的酥油:“娃娃回家唱洗手歌,连挤牛奶前都要哼哼!”

语言像破土的青稞,在童声中拔节。我们创设“小导游”角色,让小朋友们用普通话介绍家乡。当次仁指着窗外雪山说“那是麦粒神山的银腰带”时,牧民父亲眼眶红了:“我只会放牦牛,娃娃比雄鹰飞得高。”春天开学那天,央金抱来一盆格桑花:“老师,花会说藏语和汉语!”晨光里,小朋友们围着花盆用双语数花瓣,声浪惊醒了屋檐下的冰凌。

除了语言,我还注重培养小朋友们的好习惯。一次,我发现一个小朋友总是把玩具乱丢,我蹲下身,轻声问:“你知道玩具的家在哪里吗?”他摇摇头。我牵着他的手,把玩具一件件放回原处,说:“玩具也有家,我们要送它们回家。”从那以后,他每次玩完玩具,都会主动整理。

感恩教育始终是我教学的重点。一次,我组织小朋友们为父母制作感恩卡片。一个叫嘉木的小男孩因为还不会写字,显得有些局促。我鼓励他用画画表达心意。他拿起彩笔,认真地画了一幅画:一个小男孩牵着爸爸妈妈的手,旁边还画了一颗大大的爱心。我轻声问他:“嘉木,你想对爸爸妈妈说什么?”他抬起头,用稚嫩的声音说道:“谢谢爸爸妈妈,我爱你们。”那一刻,我看到了他眼中的真诚,也感受到了教育的温度。

融情·石榴结籽一家亲

在甘孜这片土地上,民族团结是永恒的主题。在道孚县幼儿园的蓝天下,一张张稚嫩的面孔映照着多种民族的文化底色。作为党员教师,我始终牢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日常点滴。为了让小朋友们更好地理解“石榴籽”精神,活动室里,我用彩色卡纸制作“民族娃娃”墙:藏族娃娃捧着哈达,回族娃娃端着馓子,汉族娃娃举着灯笼,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文化符号。晨间活动时,我们玩“方言传声筒”游戏——一个孩子用藏语说“谢谢”,下一个用汉语接力,最后用肢体动作表达,笑声中语言隔阂如春雪消融。

去年深秋的“民族大联欢”户外活动,成为教育实践的生动注脚。小朋友们穿着阿妈连夜缝制的民族服饰,卓玛的藏袍银饰叮当作响,小雨的汉服水袖轻扬。当回族男孩马强用普通话介绍馓子制作过程时,他父亲特意送来新炸的油香:“娃娃现在说话比山涧清泉还流畅!”最动人的是节目《石榴籽之歌》,各族孩子手挽手跳起锅庄与秧歌,汉族小姑娘小蕊的红色头绳与藏族男孩多吉的彩绸腰带交织成虹。

作为班主任,我建立“石榴籽成长档案”,记录每个孩子的进步。单亲家庭的小扎西曾因普通话基础薄弱封闭自我,我设计“每日小主播”环节,让他从简单的“今天天气晴”开始练习。三个月后,他在联欢会上完整讲述《格萨尔王》选段,牧民父亲抹着眼泪说:“共产党派来的老师,让牦牛娃变成了百灵鸟。”为强化品德教育,我们组建“跨民族帮扶小组”,汉族孩子教藏族伙伴整理书包,藏族孩子带汉族朋友玩传统羊骨游戏。如今班级储物柜里,38个水杯把手统一朝右,这是小朋友们自发形成的“团结密码”。

家访途中,我常揣着双语版《好习惯儿歌手册》。在牧民桑吉家,看着姐弟三人共用一本破旧绘本,我连夜绘制了图文并茂的卫生习惯图卡。三个月后,桑吉妈妈惊喜地展示孩子自己洗净的氆氇围巾:“娃娃现在睡前会说‘刷牙洗脸讲卫生’,比钟表还准时!”当回族家长马师傅送来手写感谢信,当藏族阿妈们集体为我编织围裙,我深知教育的根已深扎在这片土地。如今走进活动室,墙上的“石榴籽积分榜”闪耀着团结之光——那里记录着小朋友们互相纠正发音的每一次点赞,共享午餐的每一句“请慢用”,还有为生病伙伴补画作业的每一颗爱心。

致远·云端的活动室会开花

教育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程。当建州75周年的礼花还在记忆里闪烁时,我已在思考如何让雪山深处的雏鹰看见更辽阔的天空。犹记那年冬天,园长向县教体局申请了“云端课堂”项目,将发皱的教案反复修改至深夜。当投影仪第一次在活动室墙面投出成都幼儿园小朋友的笑脸时,次仁卓嘎突然指着屏幕喊:“他们的活动室会发光!”

为了让小朋友们更好地适应未来,我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一次,我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小朋友们展示了一堂“云端的活动室”课程。小朋友们通过屏幕,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眼中充满了好奇与向往。

我们开始了每月一次的“空中握手”,道孚的小朋友们用普通话介绍糌粑制作,屏幕那端的孩子展示熊猫玩偶。有次连线郫都区结对幼儿园时,扎巴举起亲手做的糌粑模型:“这是青稞变的魔术!”对方孩子立刻回应:“请尝尝我们的桂花糕!”两个小时后,园长哭笑不得地告诉我,小朋友们把橡皮泥全捏成了“交换美食”。这些跨过山河的对话,让祖国在童声中具象为可触摸的温度。

最让我触动的是格桑央宗的变化。这个爸爸妈妈在县城打工的留守女孩,曾经连“老师早”都说得像受惊的小羊。在“我和未来对话”活动中,她对着镜头背诵:“我想当医生,让牧区的阿妈们不再腿疼。”视频被爱心人士转发后,县医院真的送来远程诊疗设备。如今她带着红十字玩具箱给同伴“看诊”,普通话流利得像是换了个人。

十二载春秋,我在童声织就的哈达里读懂教育。当曾经的“小腼腆”能用普通话讲述当地传说,当“小邋遢”变成卫生委员,当家长握着我的手说“把娃娃交给老师培养最放心”,我触摸到了比雪山更巍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