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访问时间:
“新时代的中俄关系更加从容自信、稳定坚韧”
(二)庆典时刻: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
(三)握手时刻:
“最强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和衷共济”
(四)习近平主席的莫斯科时间:
“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要展现更多责任担当”
◎人民日报记者 杜尚泽 胡泽曦
新华社记者 倪四义 杨依军
“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这是习近平主席早在十多年前,作出的深刻判断。日升日落,春秋代序。这句话被一个个大事件,一次又一次验证。
人类,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团结还是分裂、对话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百年变局正加速演进,攸关人类命运的“时代之问”,从一趟俄罗斯之行中可看到答案。
5月7日至10日,习近平主席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
时针仿佛又拨回到十年前参加70周年庆典的时刻。满是沧桑与荣耀的莫斯科红场,同样的声震长空,同样的步履铿锵。
时移世易。每一天都在改变,却总有一份力量如磐石般坚定,总有一种精神引领时代浩荡前行。
那是“风雨同渡”的践诺,是“挺膺担当”的勇毅。乱云飞渡,不辍和平之志;惊涛拍岸,高扬合作之帆。
当地时间7日傍晚,霞光满天,习近平主席走下了专机舷梯。到机场迎接的俄罗斯副总理戈利科娃,说起一篇文章:“我们都怀着极大的兴趣,认真阅读了您发在《俄罗斯报》上的署名文章,深感振奋、深受感动。”
习近平主席在文章中写道:“不为一时一事所惑,不为风高浪急所扰,以中俄战略协作的确定性和坚韧性共同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访问时间:
“新时代的中俄关系更加从容自信、稳定坚韧”
就在不久前,国际舆论还在揣测:在大国关系复杂激荡的当下,北京-莫斯科会走向何方?
实则,在习近平主席专机如约落地的一刻,已给出回答。无论是署名文章中的“不为风高浪急所扰”,还是在克里姆林宫共见记者时强调的“风雨同渡、关山共越”,中国一再亮明方向。
普京总统同样态度鲜明:“两国友谊牢不可破”“俄中关系不受一时一事影响,不受任何外部干扰”。
元首的战略引领,在厚重的外交史册里,是最恢弘有力的篇章。
8日一早,习近平主席的车队迎着晨风,驶进克里姆林宫,风景旧曾谙。乔治大厅,两位元首相向而行,手紧紧握在一起。
历史与现实、国家与世界、当下与长远,众说纷纭的解读,指向一个共同结论:在充满了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此行释放出“大国关系的稳定性和确定性”。
中俄两国用时间垒砌着友谊、积淀着信任。新时代以来,两位元首会晤40多次,习近平主席到访俄罗斯11次。这次来,他对普京总统说,“俄罗斯是我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到访最多的国家”。
(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