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05月13日

夯土声声驻乡愁 白藏房里话共富

(上接第一版)

成年后,夯土便成了丹巴仰赖的谋生技能。手艺精湛、态度负责使他闻名于十里八乡,“家家户户修房子都爱找我。这些年,我修的房子共有140多栋,房屋大小从24根柱头到56根柱头、3到4层不等。整个筑房工序中,我们夯土算是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环。”

白藏房的“白”,源自香巴拉当地特有的一种名唤“萨盖”的白色黏土。年复一年,世代在此生息的乡城人惯以此黏土拌水调浆浇筑外墙墙面,既起防水之用也承载美好愿景。“每浇筑一次墙体,我们都会许下一个愿望。”许多年来,传统虽得以沿袭,但几年前丹巴却感觉白藏房“越来越少”了。

30多年,他经历过乡城百姓大兴土木、不少人户竞相拆旧房建新房的忙碌日子,“分身乏术”是那段时间留给他的最深印象。但随着时代变迁,传统白藏房的“产业市场”日益萎缩,“以前一年里二十多家同时找我修房,现在一年也就三四家,手头的活少了很多。”

一度,丹巴唏嘘不已,不只为收入的减少,技艺传承的后继无人,尤其是部分群众拆白藏房建钢筋水泥新楼房、白藏房顶加装彩钢瓦防水……更令其忧心的是,“许多年轻人外出读书、打工,都不愿意再学夯土筑墙类的传统手艺。这么多年,我就剩4个徒弟,好几个人都是半途而废、早早转行。”

人口、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单向流动”,并非民间手工艺人独有的“体感”。乡城县委、县政府早于2017年便深刻认识到,星罗棋布的一幢幢白藏房以及由其组成的一个个传统村落,是通往共同富裕亟待攻克的重点难点,也是潜力所在。

“四去四保”迭代共富新色

由此,“改变”起笔于四年前。有着“中国白藏房文化之乡”美誉的乡城县,率先开展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工作。数年间,它不仅守住了“田园白藏房”的村容村貌之“形”、护住了“净土香巴拉”的文化肌理之“魂”,还为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开辟出了更多的样态与模式。

自保护利用工作启幕,乡城县敲定分类保护利用原则并密集施策:核心区民居,沿袭“白藏房”传统建造工艺,对渗水漏雨情况做防水处理;民宿房屋,经营方按照消防要求改造;普通自用民居,实施改水改厕、庭院美化等“五改三建”专项行动,实现厨居分建、人畜分离、现代化功能。

“我们这一做法被纳入《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一批)》,向全国推广。”据乡城县住建局局长尼玛泽仁介绍,自州委2023年底赋予乡城县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县光荣使命,全县结合“探路先锋”目标任务,明确2024年开展包括“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在内的“六大行动”。

从“深化村民认识、开展三类整治、建立法官工作室等监管机制”的“去景观化”,到“市政配套统一改、村庄建设共同干、游客访客自然来、新村民无门票”的“去商业化”;从“擦亮白藏房民族底色、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回归农业农村定位”的“去公园化”,到“结合藏族民俗与建筑来保护、结合工匠培育与技艺来传承、结合品牌塑造与文化来振兴”的“去城市化”……

2024年是乡城县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试验县建设的元年,一条条坚持“保护自然原生态、保留更多原住民、保持村落原业态、保存传统原文化”的理念同“去景观化、去商业化、去公园化、去城市化”的旅游开发原则交织碰撞,为乡城县乃至全州传统村落的科学保护、可持续利用及高质量发展“夯基垒台”。

去年10月,在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推进会上,乡城县作为全国7个地方代表之一,作了“四去四保”模式的经验交流发言,为传统村落赓续传承与振兴乡村提供的成功范例得到大会广泛推广。同时,白藏房活化利用保护方式还是我州唯一纳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二批)》;截至目前,乡城县成功申报12个行政村为国家级传统村落和省级传统村落,并跻身甘孜州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行列。仅2023年,该片村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8万元、增长17.8%、高于全县9.6个百分点。各传统村落去年接待游客达44万人次,其中32%在村落驻留半月以上。

至于曾困扰丹巴等手艺人的“无单可接”“传承无门”“传统失落”的种种掣肘,也随着保护发展“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传统村落文化而日益改观。据乡城县文广旅局、人社局最新统计,全县已培育白藏房建造技艺、雕刻工艺、疯装制作、唐卡绘制等非遗项目22个、非遗传承人59人,白藏房建造全流程全要素乡村工匠达370人。此外,还成功创建“白藏房慧手匠人”特色劳务品牌,吸纳15家非遗领域佼佼者,创造103个灵活就业岗位,累计创造经济价值超过3300万元。

“全县现有6000多栋白藏房,尽管翻新的、重建的基本都告一段落,但诸如丹巴一类的乡村匠人却有了新的生计——对全县白藏房实施‘抢救性’保护,通过每户补助两万元等方式开展‘白藏房屋面防水修缮项目奖补试点’,匠人们便可全过程全方位参与铺设与白藏房相适应且不影响外观的新型防水材料。”尼玛泽仁说。

而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天府旅游名村的青德镇仲德村,无疑是乡城县传统村落在“保护优先”与“创新活化”之间寻求平衡的一个缩影。

近两年,丹巴活儿闲时,总爱“泡”在村里的“香巴拉非遗传习馆”里,同往来游客一道沉浸式“重温”体验驻满乡愁的声声夯土——当古老技艺学会与年轻一代对话,农耕文明便有了面向未来的语法。

记者手记:

我们在这片大横断的净土田园上看见,人们一直在追寻和探索:曾经他们用泥土塑造生活,把树木雕刻成艺术,将传说绘就为画卷,汇多彩以织衣裳、融山水以建家园。如今,当白藏房这种传统的建筑焕发新生,“变身”为承载传统文化和融入“游、购、娱、食、宿”产业的共富单元体,成为“慧手匠人”们的乐土时,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保护传承的共同富裕路径愈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