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05月16日

草原乡土情的探究之路 ——评《活在人间的乡土情怀》

◎田文倩

《活在人间的乡土情怀》是学者朱永明于2024年金秋九月在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前沿学术力作。这部历时五年精心打磨的专著,以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四省涉藏地区为研究场域,系统梳理了21世纪以来藏族作家汉语文学创作的演进脉络与美学特质。作者通过田野调查与文本细读相结合的研究范式,对阿来的《三只虫草》、次仁罗布的《放生羊》等多部代表性作品展开深度阐释,构建起“文化地理学视域下的藏地文学谱系”这一原创性理论框架。著作章节清晰,研究思路独特,理论运用充分,是一部四省涉藏地区藏族作家汉语经典诗文小说的导读范本。

藏族作家身处青藏高原,千年不化的皑皑雪山、野狼、藏羚羊、野牦牛、雪莲花、雪豹等独特的自然意象,在他们的脑海中构成了博物志图谱,形成了他们文学创作的诗性符号,由此构建了他们文学创作的灵气与诗性。涉藏地区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格萨尔文化、西部历史文化、民族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原始生态文化等促成了藏族文学的灵性与神性。阿来小说的历史性与当下思考,次仁罗布小说的神性与地域风情呈现,扎西才让诗歌的“桑多图谱”,沙冒智化诗歌的张力与跳跃等,都来自草原大地。诚然,完玛央金散文的平静叙述,王小忠文学的生态呵护,牧风散文诗的书写经验,南泽仁散文的轻灵与别致等,共同构成了草原大地的乡土情怀圈。

《活在人间的乡土情怀》以“空间诗学”为理论支点,将四省涉藏地区划分为“雪域圣境”“江河源流”“茶马古道”“陇原边地”四大文化板块展开比较研究。每章均采用“创作语境—文本分析—文化意义”的三维解读模式,既关注到央珍、次仁罗布等作家对藏传佛教智慧的现代转译,又着力剖析万玛才旦、才朗东主等新生代创作者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身份重构。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创造性地将美学理论与生态批评有机融合,针对《大夏河畔》《麝香》等生态文学文本,提出“第三种自然书写”这一具有范式意义的学术概念。

朱永明是藏族学者,他对藏族文学的关怀建构在他的地域经验和创作热情之上。他在坚持文学研究的同时秉持文学创作,散文《大山的忠告》(《西藏文学》2024年第5期)、散文诗《缀满苞瑙的山脊》(《2024中华散文诗精粹》)、小说《多木寺刑案》(《洮河》2025年第1期)等,都足以说明他对藏族地方的热情。他自己也说过,他坚持文学创作的目的在于体会藏族作家文学创作的真实心理。

近五年来,他对藏族作家汉语创作展开了持续跟踪性研究,形成了这部学术著作《活在人间的乡土情怀》。这个书名源自评论家雷达散文《还乡》中的真情体会。当然,故乡永远是人之精神家园。当你离开故乡后再重返故乡,这一切源于你对故乡的日思夜梦;当你回乡时,你方能感知你与故乡的距离。因此,第一辑以中国经典诗文作为引领和思考视角,忆古谈今,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重新解读了李白的《静夜思》,并沿着这一角度思考到张爱玲、柳青的创作意义,引出了“草原”这一充满神性的乡土坐标。在这一坐标系中,著作探讨了央珍、次仁罗布、尼玛潘多等西藏作家所讲述的“藏式中国故事”。沙冒智化是近几年脱颖而出的青年诗人,他悉心捕捉藏乡大地的诗歌元素,使其诗歌充满张力与跳跃感。

第二辑“巴蜀大地之星”的研究重点是阿来。梁海曾说过:“阿来的植物情结,实质上是对人、自然、生态和一切事物的写照与韧性追踪的愿望”(《阿来年谱》)。诚然,著作关注到阿来建构的“博物志”图谱,研究评述了阿来中篇小说《三只虫草》的文学价值。在巴蜀文学中,康巴作家群也是著作倾心的一个角度。著作还探究了洼西彭错的小说集《乡城》的美学风格,评述了巴蜀文学对格萨尔王及其人文书写的贡献。如曾大兴所说:“文化的中心在哪里,文学的中心就在哪里”(《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

青海是藏族文化的富地之一,儒教文化、伊斯兰文化、藏传佛教文化、格萨尔文化、藏族民间文化等多维文化在这片大地上相映生辉,生生不息。新世纪以来,青海活跃着万玛才旦、拉华加、才朗东主等一批优秀的导演,青海被贴上“藏地电影”的标签。《塔洛》《静静的嘛呢石》《寻找智美更登》《气球》等众多藏地题材的电影,成为世人了解青海的重要媒介。青海文学为藏地电影改编提供了重要素材。在本著中,朱永明对藏地电影进行了一系列评述,结合电影的特征与影响力,评述了青海文学创作的重要价值。当然,青海文学中梅卓的藏文化书写,曹有云诗歌的宏阔与想象,龙仁青小说的物性呈现等,时刻凸显出青海文学的靓丽。

著作第五辑“情系甘肃”,是对甘肃藏族文学的全面评述,这是多年来著作者对甘肃文学熟知的结果。甘肃藏族文学的重镇在甘南。新时期以来,在益希卓玛、丹真贡布、白华英等诗人作家的影响下,20世纪90年代甘南这片土地上道吉坚赞、阿信、完玛央金、桑子、张存学、严英秀、李城等一大批“60后”诗人作家队伍脱颖而出。他们推波助澜,壮大甘南文学的队伍,建构起了一个良好的甘南文学生态圈。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良好的文学生态谱系,新世纪以来甘南文学又再次发生了新的转机。扎西才让、牧风、阿垅、王小忠、花盛、敏奇才、嘎代才让、葛峡峰、唐雅琼、黑小白、禄晓凤、连金娟、羚城芜姆等“70后”“80后”作家赓续了甘南文学的优良传统,再次壮大了甘南文学的队伍阵容。

本著第六辑“情系甘肃之情”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评述:一是文学之情,二是作家之情。因此,第六辑在深入阅读作品的基础上,努力还原作家创作时的情感,回到文学真实场域中,结合文本细读评述了严英秀小说的多重主题内涵与叙事风格,扎西才让诗歌的文化内涵与地域特色,牧风散文诗的文学经验与美学风格,王小忠生态文学理念与书写向度等,以及羚城芜姆对文学的热情。除此之外,著作还辐射到了雷达、吴莉两位非甘南籍作家。这为后续学者研究甘肃文学提供了参考。

作为首部跨省域藏族地方汉语文学研究专著,该著作在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其运用美学理论解读文学作品的思路,更被学界誉为打通文学人类学研究路径的方法论突破。它是一本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学表达的示范性读本,尤其适合作为高校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教材及藏地文化深度游学者的延伸读物。

总之,该著作以清晰的学理脉络和明确的研究定位,构建起西部经典文学的美学阐释体系。通过严谨的文本细读与跨学科研究方法的结合,著作系统梳理了西部诗文的审美特征与文化内涵,特别是在藏族文学研究领域填补了学术空白。全书章节设置科学合理,既涵盖历史源流的纵向考察,又包含艺术形态的横向比对,形成了多维度、立体化的阐释框架。该专著的出版不仅为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更能有效激发藏族作家的创作自觉,对促进民族文学创新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其兼具学术深度与可读性的文本特质,必将引导更多读者关注西部文学的精神内核,在学界与创作界产生双重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