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世吉
说起炉霍山歌,就不得不说吉香。
第一次认识吉香,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情歌故里”的“文化下乡”活动中。那时的她,是甘孜州歌舞团的独唱演员,也是一名知名的藏族歌手。
吉香不但人长得漂亮,而且她演唱的高亢、甜润、天籁般的炉霍山歌曾在国内外多个文艺演出中亮相,一次次征服着听众。她的歌声风格独特,让人沉醉,充溢着高原的空旷与辽阔,有一种“高雅的野”,被美誉为“山歌仙女”。
炉霍山歌作为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的分支之一,早于2008年就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而现在的吉香,已经是炉霍山歌非遗项目州级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再次见到吉香,时间早已跨越到21世纪,过去了快30年,还是在“鲜水首城”炉霍县。
老朋友相见,分外热情。
我们一行人驱车来到距县城约60公里的宗塔草原上。这里绿草茵茵,溪水潺潺,远山的白雪星星点点,草原上到处盛开着七彩野花,八宝图案点缀下的各色帐篷在蓝天白云下格外引人注目。
帐篷里,酥油茶飘香、坨坨肉爽口、青稞酒冽喉,朋友们笑逐颜开。青山上,药材遍野,花香沁人心脾。草原上,那一首首、一曲曲、一阵阵赞美家乡、颂扬祖国、唱响民族团结且婉转动人的炉霍山歌,透过帐篷、透过草原不停地飘向山巅、长空,飘向牧场、村寨,飘向每一位追梦人的脑海和心田。
说起炉霍山歌,吉香这位土生土长的炉霍人眉飞色舞、谈笑风生地为我们娓娓道来。
可以追溯到公元八世纪之前的炉霍山歌,已经历经一千二百多年了,发展和传承势头依然十分强劲,这背后除了与这里的地理、人文、资源等因素紧密相连外,最重要的还是在如今国泰民安、政通人和、各民族大团结的怀抱中得以滋养和延续。
炉霍县是康北中心重镇,县政府驻地新都镇海拔3250米。当年红军总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总司令朱德,共和国十大元帅刘伯承、徐向前以及红二、四方面军近4万人先后在这里驻扎了半年之久,建立了县区乡三级博巴政府,开办了许多工厂,炉霍人民为红军筹集粮食40多万公斤、牲畜4万多头(匹、只)等大量物资,举办了赛跑、跳高、马术、文化娱乐等五一运动会,1100余名优秀的红军战士留了下来,在这片土地上扎根,让炉霍的红色血脉鲜艳而又浓烈。炉霍地理位置优越,国道350、317线在此交汇。1984年4月27日,在卡萨湖畔发现了275座石棺墓葬群,初步判定为春秋战国至西汉间游牧部落氏族公墓,为迄今全国最大的古石棺墓葬群,出土了大批的铜器、石器、骨器、玉石、玛瑙、装饰品、毛麻制品等,墓葬群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如此这些,都毫无悬念地说明,炉霍是一个人文大融合的地区,藏族和汉族之间、各民族之间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为山歌文化不断的注入了更加文明、丰富、深厚的营养成分。
源自色达县的泥曲(太阳)河、达曲(月亮)河在炉霍县的新都镇“牵手”后,往南流入道孚县,至雅江县的两河口并入雅砻江。这条全长680公里,落差1340米的鲜水河,把炉霍县“切割”成6个纯牧业乡、1个半农半牧业乡、8个农业乡镇以及4个社区、139个行政村。因为如此,炉霍也被冠之了“鲜水首城”的荣耀。
从鲜水河畔虾拉沱片区的湿地走廊再到泥曲河、达曲河两岸,每年的金秋时节,大地一片金黄,栋栋木结构的“崩科”民居建筑,镶嵌在青山下、绿树中、溪水旁、田野上、格桑花间,与洁净如洗的天空、形态各异的白云,形成了具有高原特色的田园风光。在洛秋、宗塔、上罗科马等纯牧业乡镇,一栋栋移民搬迁房,构成了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幸福美丽家园。这里有“高原之舟”牦牛,有草原珍贝一样的羊群,有自由奔腾的骏马,黑颈鹤、灰鹤、白鹭等280多种鸟类在这里栖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友好相处的画卷,为炉霍山歌的持续发展和有效传承奠定了更加坚实的人文基础。
每年七八月份的时候,在一年一度的“望果节”上,炉霍山歌都是作为活动的“重头戏”,每年都会设置新人、原创、原唱等奖项,为及时、有效发现优秀山歌和优秀人才提供了“共舞”的平台。据介绍,在上世纪90年代初,炉霍山歌便飘洋过海,唱到了与我国隔海相望的日本,引起了轰动,受到了广大日本学者和民众的青睐和赞扬。从那时起,当地广泛运用电视、自媒体、演唱会、大型晚会、歌舞比赛等,多领域、多角度、多层次充分展示炉霍山歌的原生态性和独特魅力。
进入新世纪,炉霍县更加重视炉霍山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后继人才的发现工作。截至目前,炉霍县申报成功的炉霍山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1人、州级传承人有3人。当地还专门设置了县级非遗保护中心,对炉霍山歌等非遗项目进行专门的收集、整理、传播;在一贯制小学等地方,已经持续举办了五届“天籁之声”藏族少儿山歌比赛,为传承和发展炉霍山歌加装了“助推器”。
炉霍山歌之所以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喜欢,主要还是由炉霍山歌的特性所决定的。炉霍山歌节奏自由,它不受固定节拍的限制,常根据歌者的气息、情感表达来自由掌控,完全给人以超越自然的感觉;它旋律优美,跌宕起伏、婉转悠扬、音域宽广、音程起伏大,具有“云的飘逸,风的潇洒”;它的装饰音丰富,在演唱中可更多的运用依音、颤音等装饰音,使歌曲更加华丽、富有表现力。此外,它内容丰富,歌词涵盖了劳动、爱情、风俗等诸多领域,真实记录了炉霍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除此之外,它善用比拟,歌词多为三段,前二段采用比拟手法,描绘自然景物、生活场景并烘托气氛、表达情感,第三段才点出主题。它还可即兴发挥且形式多样、可集体创作与传承、有显著的地域特征,依据歌者自身情绪、现场氛围等,即兴创作和发挥,使每一次演唱都具有独特性;它有单唱、合唱、对唱、轮唱,还有一人唱多人和等多种演唱形式,适用于不同的场合和情景;它是人们在放牧、伐薪、田间劳作过程中为驱散疲劳、抒发感情而即兴创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通过口口传承、代代相传,既承载着当地人民的历史记忆、风俗习惯、理想信念、精神追求等,又集中体现了炉霍地区的地域特色,是炉霍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炉霍山歌能有今天的发展和更加宽泛的传唱空间,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得益于党委政府不遗余力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据炉霍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介绍,近年来炉霍县经过再调研、再发动、再集智,形成了以“鲜水首城,和美炉霍”为主题的发展理念,通过“山歌+”“旅游+”等多维度的发展方式,集中精力、一心一意搞建设、谋福祉,县域经济实力和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增强,同时还成就了“中国青藏高原生态茶之都”、“中国藏族唐卡(郎卡杰唐卡)绘画之乡”等美誉,虾拉沱镇、虾拉沱村还入选“乡村文化振兴省级样板村镇”。
今天的炉霍,各族人民的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更让人欣慰的是,今年3月26日,康定新都桥至炉霍的高速公路已经正式开工建设。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条高原“天路”将成为炉霍人民的幸福路,炉霍山歌也将再次插上腾飞的翅膀,在新时代越唱越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