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05月23日

来自童年故乡的『蒲公英』

读马忠散文集《奔跑的蒲公英》

◎李攀

当谈起“童年”“故乡”,你会最先想到什么物什呢?是母亲在火炉旁编织的毛衣,还是屋前随风摇曳的桑树?抑或是过年才会点亮的大红灯笼?近日拜读马忠老师的散文集《奔跑的蒲公英》,他以“蒲公英”为引,带领读者走进伴随他大半个童年的故乡四川南江。见识过马忠老师文字里的故乡,我不自觉脱口而出:“故乡是一件物什/来自遥远南方童年/飞向不知名的未来的故乡。”《奔跑的蒲公英》以“蒲公英”为主要意象,以其延伸性植物意象为次要意象,在时间和空间的交叉建构中,表达对逝去童年时光的怀念和现实处境的漂泊感受。同时,马忠尝试在对乡村价值的追寻和生态审美的建构中,重建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为读者呈现了自由却又缠绵的“飘不散的乡愁”。

散文集《奔跑的蒲公英》中书写了大量以“蒲公英”为代表的植物类意象。所谓“意象”,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中国的意象由来已久,自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首次提出以来,“意象”作为标示艺术本体的范畴,被广泛运用于文学创作,以达到“立象以尽意”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植物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学创作中备受青睐,如《诗经·周南·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楚辞《离骚》中的“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词曲《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中的“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另如曹丕的《柳赋》、曹植的《灵芝赋》、舒元舆的《牡丹赋》等。散文集《奔跑的蒲公英》中书写了大量故乡的植物,如蒲公英、桤木、板栗树、柿子树、栀子花、夜来香、鸡冠花、石竹等,共同构建了庞大的故乡植物生态系统。马忠曾说:“我是大巴山走出的孩子,小时候最喜欢蒲公英……风一吹,它们便轻轻摇曳,翩翩起舞,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踏上新的生命旅程……终于有一天,我成了另一朵蒲公英,告别故乡,飘向远方。”蒲公英承载了作者对故土的思念和对未来的希冀,与其相关的植物意象不仅是对自然生命活力的展现,而且是作者精神生命寄托的重要象征物。

对以“蒲公英”为主要意象的植物类意象书写,隐含了时间与空间双重层面的隐喻表达。蒲公英属于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顽强的生长习性、随风飘散的形态特征和丰富的药用价值等特征,在《奔跑的蒲公英》中承担了多个隐喻意义。一方面,从时间层面来看,“蒲公英”意象隐喻了作者难以忘却的童年。海明威曾说,“一个不愉快的童年”是一个作家早期最好的训练方式,作家的创作离不开童年经验的影响。马忠在《那一年》《水井边的桤木》《临别的夜晚》等多篇文章中写到自己十一岁时父亲英年早逝,加剧了家境的困窘,并且导致了儿时父爱的缺失和心灵的快速成长。因此,马忠潜意识里向往顽强的生命力和面对生活的勇气,并在文学创作中将这一希冀寄托在以“蒲公英”为主的植物类意象上。故乡坡地田野随处可见的“蒲公英”见证了马忠的成长,与马忠自幼年以来的精神气质有内在契合之处,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马忠童年的象征物。另一方面,从空间层面来看,“蒲公英”意象隐喻了作者从故乡到异乡(地域空间变化)导致的漂泊感受。费孝通认为,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然而,当马忠迫于家庭生活压力脱离故乡到达工厂“流水线”时,地域空间变化导致的“陌生感”势必带来作者内心的漂泊感受。在现代性的冲击下,马忠和其他知识分子一样,“环顾世界,不免感到陌生、焦虑和彷徨,不知道从哪里来,向哪里去”。面对这种情况,马忠急于寻找故乡代表物以消解异乡带来的他者感和漂泊感,而“蒲公英”随风飘散的特点恰好符合异乡者的漂泊状态。因此,“蒲公英”在这一意义上成为“漂泊感”的象征物,同时隐含了积极向上的态度。正如马忠所说:“这么多年来,蒲公英种子自由与勇气的精神,一直是我内心的支柱,让我在生活中面对困境时,总能坚持下去,总能找到前进的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马忠尝试在对“蒲公英”等植物类意象的书写表达中追寻乡村价值,完成对乡村生态审美的建构。以“蒲公英”为代表的植物类意象在马忠笔下不仅是自然生命力的象征,而且隐含了乡村地域文化的表达。迈克·克朗在《文化地理学》中指出:“每一个地方代表的是一整套的文化……地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系桩物,拴住的是这个地区的人与时间连续体之间共有的经历。”蒲公英是马忠故乡“系桩物”上的一个标识,承载着马忠对故乡人和事的全部记忆,实际上是借此将故乡视为“精神家园”的潜在表达。因此,由“蒲公英”延伸出的乡村价值在于:契合了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内心所追求的“桃花源”理想。同时,以“蒲公英”为圆心,向外拓展出桤木、板栗树、柿子树、栀子花、夜来香、鸡冠花、石竹等植物类意象,涵盖院子、山坡田野和森林,便呈现出一幅生机盎然的自然生态图。且因众多植物类意象所携带的隐喻因子,使其具有自然与文化双重层面的美学特征,正如马忠所论述的那样:“生态审美是一种包含着生态维度的美学,不仅包含自然审美,而且也包含了在自然维度之上的艺术与生活审美。”

总的来说,散文集《奔跑的蒲公英》以“蒲公英”意象为支点,搭建起现代知识分子的理想“精神家园”,带给读者自由轻松的审美体验。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尽管我们总会因为种种原因背井离乡,“我们是流浪的鞋子/在这里/与另一只鞋子相遇//从故乡到异乡/一条漫长的流水线//最终,我们都逃不过/被道路磨砺的命运”,但“蒲公英”的自由与勇气永远是我们坎坷道路上的精神补剂。哪怕是“被故乡放飞的蒲公英”,我们也要“向着远方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