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公
2023年,是邓登一西人生中不平凡的一年。当组织号召驻村干部轮换时,邓登一西毅然奔赴色达县康勒乡打西一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六月的打西一村,高原的风裹着桑烟携着酥油香扑面而来,吹拂着海拔3900米的村道。仰望“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标语,山风也送来了格桑花坚韧的芬芳。那一刻,邓登一西心底的誓愿被这高原的呼吸所唤醒:要让牧民们的生活,如盛放的格桑花一样绚烂。
从“生面孔”到“自家人”,办事先沾“一身土”
身份悄然转换,从医院病床旁的藏医到高原牧村的第一书记,环境迥异,其心却一。昔日面对的是个体病痛,今日面对的是高原牧民对好日子的深切凝望。
每天,邓登一西都习惯在村里转上一圈,走进各家小院,跟乡亲们拉拉家常——“谢洛叔,今天血压稳不稳,身体咋样?”“卓玛姐,新下的牛崽长壮没有?”
简单的问候,是和村民们之间最自然的交流方式。日子久了,这些朴实的对话就像一根线,将他和这片土地紧紧连在一起。
在驻村首日,邓登一西在走访老党员左洛家时,左洛说:“党的政策好,乡村振兴工作是一项民生大事,希望你们能够把工作落到实处,多到村里走走。”这沉甸甸的愿望,瞬间让邓登一西明白了群众对乡村振兴的渴望。在两个月的时间里,邓登一西深入到全村82户常住户和8户搬迁户的家中,20多篇的笔记里,细密记下了娃娃上学的愁、老人看病的难、村民发展产业缺资金技术的盼。这些高原上最真实的脉搏,成为破解乡村发展难题的“行动指南”。
从“自家人”到“贴心人”,时刻把群众的事装心里
当“自家人”的温暖在牧民心中沉淀,邓登一西成为村民的“贴心人”。村民秋得家的牦牛突发急症,深夜的敲门声如鼓点敲打心弦。凭着从医的经验,邓登一西初步判断出牦牛的病情,又连夜联系县兽医站进行视频会诊。当朝阳染红天际,牦牛终于转危为安,秋得紧握邓登一西的手,那布满风霜的手掌传递的无声感激,让邓登一西心头滚烫。
深谙“贴心”的根基在于解忧,邓登一西将日记中沉甸甸的“盼”字挑出来,置于工作案头。娃娃上学路远难行,他便多方奔走,争取车辆,让崎岖山路不再阻断书声琅琅。老人看病不便,他就协调卫生所定期巡诊,让健康守护翻山越岭抵达毡房。当这些”柴米油盐“的难题被逐个击破,乡亲们的笑意,如格桑花般在高原的朔风里悄然舒展,无声诉说着信任的深度。
从“贴心人”到“领路人”,带领乡亲们开辟致富路
邓登一西深知,”贴心“之后,更需成为劈开前路的“领路人”。乡亲们渴望致富,可资金、技术如高原稀薄的氧气令人窒息。一次走访中,邓登一西了解到村里有许多莨菪、大黄等野生中草药,却没有村民云采挖出售。村民当秋说:“这些中草药挖出来有啥用?卖给谁?还不是白白糟蹋了力气?”面对疑虑,邓登一西和村干部经过了多少次争论和商讨,终于为村里寻找一条致富新路。
在邓登一西和村干部们的动员下,村民们背起箩筐,走进了雾气弥漫的山林,开始采按挖中草药。当一株株带着泥土芬芳的草药,被被一双双结着老茧的手轻轻捧起,当村里渐渐堆起越来越多分门别类、晒干整理的药材时,邓登一西看到的是沉甸甸的期盼。
在推销的路上,邓登一西一次次跑县城,跑州里,常常在车上啃着干粮,把风霜嚼进肚里,和收购商讨价还价磨破了嘴皮,终于当最后一批药材装车时,望着卡车缓缓驶远,心里那块石头才落了地,大山里沉寂多年的珍宝,换成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驻村一年,从初来乍到时的“生面孔”,到融入血脉的“自家人”,再到风雨同担的“贴心人”,直至今天共同追寻富裕的“领路人”。每一次身份的蜕变,都深扎于这片土地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