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06月11日

跨越山海育桃李 雪域高原绽芳华

图为朱敏娜家访时和学生及家长合影留念。

◎婺城区对口支援工作队 文/图

在教育帮扶的征程中,总有一些身影令人动容,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将知识与希望的种子播撒在偏远地区。2023年10月,当“组团式帮扶”援川的号召响起,朱敏娜,一位来自浙江省金华市的教师,在家庭与责任的天平前,毅然选择了后者,踏上了远赴四川甘孜的教育帮扶之路。

彼时的朱敏娜,面临着重重家庭困难。父母年事已高,身体欠佳,需要人照料;家中两个孩子尚小,大孩子正值初中关键时期,学业压力大,青春期的心理变化也急需家长关注引导;小儿子刚上大班,生活自理能力有限,每日的接送和日常照料都离不开父母。而丈夫工作同样繁忙,难以独自扛起照顾孩子的全部重担。然而,远方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让她内心的责任感愈发强烈。在与家人进行深入沟通后,尽管家人满是不舍,却依然给予了她坚定的支持。2024年2月,带着家人的牵挂,朱敏娜满怀热忱,奔赴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中学。

跨学科耕耘结硕果

初抵道孚中学,朱敏娜便感受到了巨大的工作压力。作为一名生物老师,她承担起跨学科、跨年级的教学任务,同时教授高一生物、高二通用技术和高三单招班的通用技术课程。虽然每周10节的课时量看似不多,但教学内容差异巨大,备课难度极高。高中生物课程注重实验演示与理论讲解,为了让高一学生更好地理解DNA双螺旋结构,她亲自带领学生用硬纸片制作DNA模型;通用技术课程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她指导高三学生分析藏式民居结构力学问题,探讨如何设计出强度更大的跨江大桥。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朱敏娜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特点,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每天,她都花费大量时间查阅资料、撰写教案、制作课件、批改作业。面对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她创新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式学习,将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布置不同难度层次的教学任务与练习题目,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综合应用能力。

辛勤的付出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在2024年生物和通用技术的会考中,及格率大幅提高,生物会考合格率从2023年的70.9%提升至83.4%;2025年,单招班72名学生实现100%上线,其中38人考入公办专科院校,录取人数较去年激增270%,创下学校历史新高。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两门课的成绩也有了显著提升,总分200分的科目,最高成绩从2024年的120分提高到161分,最高分和平均分均远超去年。

用爱点亮希望之光

在教学过程中,朱敏娜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她所教班级里有个叫卓玛青初的女孩,因家庭原因性格内向、自卑,总是独来独往。然而,卓玛青初在课堂上专注的眼神和回答问题时独特的见解,引起了朱敏娜的注意。课后,朱敏娜主动与她交流,了解到她自幼失去父亲。周末,朱敏娜便和同事带着礼物前往卓玛青初家中家访。此后,她经常给卓玛青初买水果、零食,每天抽出时间与她谈心,鼓励她多与同学交往。

在一次班级活动中,朱敏娜特意安排卓玛青初担任小组组长,负责组织同学们制作叶脉书签。起初,卓玛青初紧张不安,但在朱敏娜的鼓励下,她逐渐放开手脚,带领小组成员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同学们赞赏的目光,让卓玛青初脸上绽放出久违的笑容。从那以后,卓玛青初变得开朗起来,与同学们的关系也日益融洽。

在学习上,针对卓玛青初基础薄弱的情况,朱敏娜为她制定了专属的学习提升计划。每天晚饭后,朱敏娜都会为她进行半小时的一对一生物辅导,从基础概念到解题思路,耐心细致地讲解,直到卓玛青初完全理解。课堂上,朱敏娜也格外关注她,只要她有一点进步,就会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经过一年的努力,卓玛青初的生物成绩显著提高,跃升至班级中上游水平。更令人欣喜的是,她变得自信开朗,还经常主动帮助其他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如今,即便朱敏娜不再教卓玛青初的课,她依然会经常到办公室找老师聊天,甚至会将家里带来的美食与老师分享。

以研促教助学校发展

除了教学工作,朱敏娜还担任教务处副主任,负责教科研工作。这对从未涉足行政工作的她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同事们的鼓励与支持下,她逐渐成长起来。

任职期间,朱敏娜统筹教科研工作,牵头组织教师的常规工作、校本教研、论文和课题研究,推动学校教学管理向规范化、科学化迈进。她积极组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教学研讨等活动,还策划开展了优质课比赛、同课异构等教研周活动。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她与同事们深入探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分享教学经验与资源,通过集思广益优化教学方案。她坚持组织教师每周开展一次集体备课活动、一次教学常规检查,以及每周一到两次的师徒互听互评活动。

在她的努力下,2024年,高中部30名教师(包括帮扶教师)在论文评选中取得优异成绩,1人获省一等奖、6人获州三等奖。此外,她还组织了金华八中与道孚中学青年教师的线上交流活动,引入金华地区的先进经验,协助优化课程体系与评价机制,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注入了新活力。

双重责任下的无悔坚守

在生活中,朱敏娜也面临着诸多不适应。四川与金华在气候和饮食上差异巨大,海拔2960米的高原环境,让她饱受睡眠障碍、皮肤干燥、肠胃不适等问题的困扰,但她努力调整自己,积极适应。然而,最让她煎熬的还是对家人和孩子的牵挂。每当得知大儿子学习退步、青春期情绪波动,或是听到小儿子在电话里委屈地说“妈妈,我想你了”时,她的内心都充满愧疚。但这些困难并没有让她退缩,在援川期间,她始终在家庭责任与教育使命之间努力寻求平衡。虽然无法陪伴孩子成长,但她以言传身教向孩子传递奉献精神;虽然身处异地,她通过远程沟通和合理的时间管理,兼顾家庭与教学工作。

朱敏娜的付出得到了道孚中学领导、师生以及道孚县政府的高度认可,2024年,她荣获“优秀支教教师”的荣誉称号。时光荏苒,一年半的援川工作即将结束,这段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教育帮扶的重大意义。援川不仅是付出,更是收获与成长。未来,她将不忘初心,继续在教育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用专业与热爱书写更多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