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06月30日

柔肩撑起一片天

一位农村妇女用二十年青春谱写“孝老爱亲”诗篇

陈琴一家在农家乐厨房里忙碌。

陈琴为老人洗脚。

人物名片:

在康定市姑咱镇日角村,一位名叫陈琴的普通农村妇女二十年如一日,用柔弱的肩膀扛起生活的重压,以无私深沉的爱守护着历经风雨的家。从照顾截肢的兄长,到侍奉瘫痪的父亲与罹患癌症的母亲,再到养育两个年幼的女儿,陈琴以行动为“孝老爱亲”注入最动人的内涵,成为这片土地上群众心中当之无愧的道德楷模。

◎金丽珍 刘怡 文/图

厨房里烟火升腾,陈琴与丈夫杨学康正有条不紊地忙着切菜、炒菜、装盘。然而这一份份精心烹制的饭菜并非他们的午餐。夫妻二人将饭菜仔细打包,匆匆送往几公里外的家中。待他们折返农家乐,饭菜已冰凉,两人只能匆忙扒拉几口,便又开始小院里的忙碌。

“因为家里的特殊情况,一家人快二十年没能在一张桌子上吃过饭了,年夜饭亦是如此。”陈琴的话语平静似水,却包裹着二十年光阴雕琢出的无悔付出与坚韧守望——那一桌未曾圆满的团圆饭,是她生命中最深沉的注脚。

哥哥的支柱

19岁起用青春守护折翼手足‌

时间回到2006年,一场残酷事故骤然降临——陈琴的哥哥陈明兵不幸双腿截肢,生活瞬间坠入无法自理的深渊。彼时年仅19岁的陈琴没有丝毫犹豫,毅然与父母一同扛起照料哥哥的重担。

从此,陈琴成了哥哥另一双腿脚。每日送饭、协助如厕、翻身擦洗,定时按摩以防褥疮滋生……时光在她的指尖流转,亦在哥哥陈明兵逐渐复苏的生命力中留下印记。在妹妹细致入微的照料下,陈明兵一点点挣脱绝望的阴霾。

“一次耙亚村杀猪,她说去帮忙,下午就回来,还许诺带烤肉给我。”回忆往事,陈明兵声音哽咽,“结果她忙到晚上九、十点才回来,看到冰冷的烤肉,我一股无名火涌上来……发完脾气自己却难受的哭了,妹妹日日辛苦,我却如此任性。”

2008年,陈琴与杨学康结为连理。为了离哥哥更近,这对年轻夫妇决定回老家定居。随着大女儿的出生,陈琴肩头的担子更重了:一边是哥哥与襁褓中的婴儿,一边是村计生专干的工作。丈夫杨学康则外出务工,支撑起这个小家庭的经济命脉。

可命运的波澜却未就此停息。2014年,陈明兵突发肾结石。因其右肾早已坏死,病情凶险异常。陈琴当夜包车奔赴雅安,又因血小板危急转送华西医院。“几个医院来回奔波,手术反复数次,每一次都是妹妹守在床边。”想起妹妹疲惫的身影,陈明兵再度语塞。

“怕我孤单,妹妹还特意给我买了电脑。”如今的陈明兵整洁精神,“靠游戏陪玩挣点钱,再加上政府补助,多少能为家里减轻一点儿负担了。”那重新点亮的目光背后,是陈琴一家用无尽心血换来的微光。

家庭的脊梁

柔肩硬扛接踵而至的命运风雪‌

然而,生活的重锤并未就此收手。2014年,父亲突发脑梗,半身瘫痪;仅仅一年后,母亲又被诊断出癌症晚期。十年间,这个家庭接连遭遇三场重大变故——此时年仅二十七岁的陈琴,成了风暴中心屹立的灯塔。

面对命运近乎残忍的连环重击,陈琴选择了双肩扛起所有。丈夫杨学康放弃外出务工,回到家中照料父亲和哥哥;陈琴则独自带着母亲踏上漫漫求医路,在成都的医院里,一守就是一年多光阴。

“后来陈琴看到医院的陪护床就条件反射般地难受,那种折叠钢丝床,她硬生生睡了一年多……”提及妻子的艰辛,杨学康眼眶泛红。

2016年春节临近,小镇处处张灯结彩,节日的暖流却绕开了这个家庭。“那时家家办年货,可我家两位老人都在医院,那个年啊!”杨学康低声说,“一家人分在了两个医院……”尽管倾尽心力,两年多的奔波终未能从死神手中夺回母亲的生命。2017年,母亲带着对女儿的不舍阖上了双眼。

母亲的离世带来巨大悲痛,却也淬炼出陈琴更坚韧的力量。擦干泪水,她与丈夫专注于打工还债。2021年,一道曙光穿透阴云——夫妻俩做出重要决定:租赁村口农院,开办农家乐。

女儿的榜样

农家灶火映亮新生之路‌

创业之初,生意清淡如水。夫妇二人却毫不动摇:外出取经学习,琢磨改进菜品,悉心打理庭院……灶火越烧越旺,客人口碑渐渐传开,农家乐的生意也随之蒸蒸日上。同一年,小女儿降临人间,为这个坚忍的家庭带来了新生的希望与活力。

“这儿的姐姐特别好,结账总把零头抹去,我们私下都唤她‘善良的姐姐’。”四川民族学院的学生赵忠财由衷称赞道。

如今,阳光终于普照这个久经风霜的家庭。父亲和哥哥病情趋于稳定;大女儿琪琪以优异成绩升入高中,小女儿聪慧可爱;农家乐生意红火,家中日子日渐宽裕。

“自我懂事起,爸妈就在辛苦照顾爷爷和阿伯。”已是高中生的琪琪言语平静而通透,“他们有时情绪不好,我知道那是爸妈太辛苦了,放假回家,我就想尽力多分担一点家务。”爱与责任种子,已在新生代的血脉中悄然延续。

回望这跌宕起伏的二十年,陈琴心如磐石,亦有深深感激:“最要感谢的是学康。这些年,他把所有心力都给了这个家,朋友聚会没了,一分钱也不舍得乱花。公公婆婆虽然心疼儿子,却始终包容我们。”午后暖阳下,陈琴一边为父亲修剪指甲、剃净胡须,一边轻声诉说。老人静静倚在沙发里,虽口不能言,眼中却盛满心疼与欣慰。

陈琴的故事如春风传遍山乡。今年,她的家庭荣膺甘孜州“最美家庭”称号。

姑咱山头,成片的仙人掌傲然挺立,它们倔强扎根于嶙峋碎石,却捧出丰盈甘美的果实。陈琴正如这大渡河畔的仙人掌,将千钧重担化作肩头勋章,以生命最平凡又最坚韧的姿态,在风雨飘摇的人间一角,为至亲撑起一片无雨的天空——这柔韧生命的层层年轮里,铭刻着中华大地最朴素也最高贵的伦理诗篇——孝老爱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