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06月30日

“小民宿”撬动乡村 旅游“大产业”

◎郭志燕

近年来,甘孜州蓬勃发展的民宿产业,正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支点。它以独特的魅力盘活乡村沉睡资源,让闲置农房变身为诗意栖居,让绿水青山转化为看得见的金山银山。民宿不仅直接带动当地就业与多元增收,而且铺就了一条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共富之路,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

民宿产业全域绽放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甘孜州依托“冰川温泉、藏乡风情、红色文化”等36112处文旅资源,将民宿产业作为推动农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发展的“金钥匙”,已发展2993家,占全州住宿业总数的57.97%,总床位超4.8万张,形成“东康养、南景观、北非遗”的差异化布局。现有国家甲级旅游民宿1家,国家丙级旅游民宿1家,天府旅游名宿2家,圣洁甘孜等级民宿66家。引进了松赞集团、阿箬康巴等知名企业,涌现出赞巴·明境、贡嘎宗等高端民宿,评定出古道别院、皈院、罕额庄园等一批高等级民宿,并通过政策的不断扶持,有效激活了乡村内生动力,康定新都桥、塔公、甲根坝,丹巴甲居、中路,理塘濯桑,稻城亚丁村,乡城青德,泸定岚安、海螺沟等地民宿集群基本形成,民宿收入已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最主要途径。

民宿产业赋能乡村

经济与就业双提升

康定市塔公镇和甲根坝镇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大力发展民宿产业,不仅为游客提供了别具一格的住宿体验,更成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甲根坝提吾村几乎全村发展民宿,2025年贡嘎海棠摄影季期间,单日吸引游客超3000人次,带动民宿入住率高达95%,农产品销售增30%,60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万元。塔公八郎生都村2023年和2024年连续两年民宿相关收入突破500多万,每年解决40多个本村青年的就业问题,并吸纳60多名村民从事马帮工作,有效缓解了当地就业问题。当地还依托民宿产业,开展以深度游牧文化为主题的研学和亲子活动,为乡村旅游注入持久活力。

丹巴县作为乡村旅游发展重点县,涉旅村寨占比68.6%,因旅游受益群众超70%,民宿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点支撑得到快速有效发展和升级,目前总量达642家,床位超1.2万张,高品质民宿不断落户发展。甲居、中路、梭坡等地民宿已成为游客度假、避暑的旅游吸引物和目的地,游客续住最长达2个月,点石·宝生居等民宿年收入突破200万元。

泸定县岚安乡从2019年第一家旅游民宿开始,经过近几年发展,已吸引40余位“新村民”入驻兴业,岚安籍优秀青年人才返乡创业15人,引进民间资本2000余万元,成功发展20余家具有地域特色的休闲、康养、度假旅游民宿,2024年,全年接待游客17000余人次,实现旅游接待收入1200余万元。民宿餐饮等业态新增劳动就业岗位70余个,发放工资200余万元,带动本地农特产品销售40余万元,脱贫户人均纯收入较2023年同比增长18.84%。

以民宿为引领

撬动产业多元发展

甘孜民宿已由单一的业态,不断拓展到“民宿+”模式,推出了“民宿+农旅”“民宿+康养”“民宿+非遗”等新模式、新业态,吸引了众多返乡创业者、外来投资者共同建设美丽乡村。理塘则巴村以民宿+牧旅形成产业,2025年“五一”假期收入突破150万元;泸定牛背山村民宿作为村集体资产年获租金10万元用于分红及公共建设;德格麦宿钦乐民宿结合非遗,给当地创造50余个就业岗位,吸引来自国外及北上广深游客沉浸式体验。同时民宿还带动餐饮、农特产品、文创、摄影、租赁、马帮等产业的发展,让无数的“扎西”、“卓玛”吃上旅游饭,共享旅游发展成果。

甘孜州的民宿以“一宿一韵”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国道318沿线的老人主动学起普通话,当游客与藏族家庭结为“亲家”,民宿不仅是旅居空间,更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在这片圣洁之地,民宿经济正以最绚烂的姿态,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甘孜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