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07月02日

一孔窑洞 一生牵挂

“七一”建党节,18军年近百岁老战士“圆梦”巴塘

本报讯 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这天,巴塘的阳光格外温暖。蓝天白云下,98岁的刘殿卿置身熟悉的地方,眼角泛起泪光。这是他回到“第二故乡”的第三天,也是他圆梦的珍贵时刻。

从成都到巴塘,700多公里,先后需要翻越折多山、高尔寺山、卡子拉山和海子山4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对近百岁的刘殿卿来说,这一条回家的路尽管“艰难”,但他必须要走。他告诉儿女:“我得回去看看。”在家人陪同下,6月20日,刘殿卿从成都出发,于6月28日下午抵达巴塘。

刘殿卿在巴塘的家坐落于格聂村。离刘殿卿家不远,有一孔特别的窑洞,承载着老人一份特殊的红色情怀。1985年,儿女们建房时,刘殿卿执意要挖一孔窑洞。“得留个念想。”在他心中,窑洞代表着对革命的向往与赤诚。

刘殿卿是河南清丰人,11岁时,参加了抗日救国儿童团,自此在心底烙下了对家国使命的担当。18岁正式投身革命后,部队发下的麦子救了刘殿卿全家人的命。那时他听说,毛主席在延安的窑洞里指挥千军万马,窑洞便成了他心中的圣地。后来,刘殿卿作为18军的一名战士进藏在甘孜县修建机场,那些生死与共的岁月都刻在了窑洞的黄土里。

在甘孜,作为机要员,刘殿卿和藏族姑娘亚玛相知相爱,结为夫妻。1959年,亚玛调往巴塘新华书店工作,刘殿卿跟随妻子扎根巴塘。在巴塘的岁月里,他参与并见证了这座高原小城的发展变迁。

在巴塘期间,刘殿卿常去窑洞里坐一坐。老人说,他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当年对毛主席住过的窑洞和红色延安的向往。刘殿卿还受学校、机关单位邀请,常年带学生、干部到窑洞参观,讲述解放战争、十八军进藏的历史和故事。家中的这口窑洞也成为了刘殿卿一家家风传承的“根据地”,受他影响,刘殿卿的四个子女和六个孙子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老爸对巴塘有着魂牵梦绕的思念,那是一种深深的思念,也是老爸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刘友珍告诉记者。回到巴塘的这几天,刘殿卿爱坐在院子里,望着远处发呆。儿女们问他看什么?他轻声说:“还能再回来,真好!”

全媒体记者 唐闯 兰色拉姆周燕 卢雪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