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罗文婕
去年7月,在丹巴县半扇门镇阿娘沟一村,村党支部书记冯兴富宣布发放17万余元的务工工资。村民郑明聪攥着9000多元的钞票,笑得合不拢嘴,“以前从没出过门打工,现在家门口就能挣工资、拿分红,真心感谢党!”这一刻,欢腾的锅庄舞、热闹的拔河赛,都成了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而五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泥石废墟。
山洪淬炼: 废墟上挺起“红色脊梁”
记忆拉回那个惊魂的凌晨——2020年6月17日。沉睡的阿娘沟被梅龙沟山洪的咆哮声惊醒。洪水像挣脱了锁链的猛兽,裹挟着巨石轰鸣而下。顷刻间,30多户人家的房屋轰然倒塌,赖以生存的190亩良田,被无情地冲刷成一片狰狞的砾石滩。
生死一线间,村支书冯兴富和党员们成了乡亲们的主心骨。监测员一发现苗头不对,警报立刻在党员网格中传递。冯兴富扯着嗓子指挥,挨家挨户敲门、催促,甚至背起行动不便的老人往外冲。“泥石流就在我脚后跟追着跑!那声音,一辈子都忘不了。”他回忆道。仅仅28分钟,107名村民全部安全撤离,创造了“零伤亡”的奇迹。
人保住了,家却没了。灾后重建的担子更重:丹巴县筹集3.8亿元资金,中铁八局日夜施工复垦土地;村“两委”积极组织党员帮建房屋的同时制定下“三年建成、五年追上”的重建计划……三年后,35户灾民搬进藏式风格的新居,复垦的150亩土地平整如砥。“支部强,人心齐,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儿!”冯兴富这句话,成了废墟上重生的信念。这场大灾也磨砺出“三个有数、四个注重”的避险真经——谁在危险区、哪些人需要特殊照顾、各自担什么责,党员心里门儿清;预案要管用、演练要逼真、上下要联动、隐患要早除。这套办法,在2021年“7·12”马家沟山洪中再显神威,村子又一次安然无恙。
(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