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07月02日

党旗映红阿娘沟一村

(上接第一版)

土地回来了,可怎么让这复垦的地里长出“金疙瘩”?党支部的目光投向了田野。

沃野逐梦:

党旗下耕耘“四季丰景”

面对复垦的43亩土地,冯兴富与村“两委”瞄准高价值羊肚菌产业。2022年,40亩试验田一炮打响,收入80万元。“种一亩挣两万多,比种菜强!”村党支部副书记王顺刚在村民大会上力主扩大规模。

随后,村党支部牵头探索出“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通过统一供种、技术培训和保底收购等方式消除村民顾虑。在技术赋能方面,争取浙江援建资金2700万元建成40亩智能大棚,实现传感器监测温湿、水肥自动滴灌的精准种植。更通过冬春种菌薯、夏秋栽椒麦的轮作模式,让“冬闲地”变身“四季田”,土地效益倍增。

2023年羊肚菌采摘季,丹巴邮政将邮车开进田间地头。“现采现装,48小时直达成都餐桌!”总经理李建英的吆喝声中,120万元产值落袋,户均增收5500元。

产业做大了,阿娘沟一村主动分享。村党支部将富余土地低价流转给邻村阿娘沟二村并传授技术,喇嘛寺村则专攻菌种生产加工。三个村子抱团发展,形成了110亩的羊肚菌产业带,带动了20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这一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首次突破百万达到100.05万元。分红大会上,26万余元现金堆成小山,村民杨友才领到5000元后喜笑颜开:“以前收入靠天,现在年年有盼头!”

2024年,地里的紫土豆又迎来大丰收,10万斤土豆装箱外运;与此同时,配套建设的养牛场引进了55头优质肉牛,牛粪发酵成有机肥反哺菌田,形成“土地种饲料、饲料喂肉牛、粪污培肥料”的种养业循环发展模式。

产业红火了,村子怎么管得更好?夜幕下,村委会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

善治密码:

石榴籽抱紧“暖心家园”

傍晚村委会的灯光,映照着阿娘沟一村雷打不动的“三天一会”。村“两委”常职干部利用晚上碰头,高效商议重建、产业、民生等大小事,党支部织就的“暖心网”是高效运转的核心。

党支部推行党员“包片联户”,12名党员精准服务52户群众,从土地调解到大棚技术,服务直达末梢。冯兴富更是“铁面管家”,曾主动扣减自己病假期间的绩效工资,以严管厚爱立规矩。2023年,支部共公开教育批评党员6人次,有效强化了党员先锋意识。

针对多民族聚居特点,支部创新设立“石榴籽工作站”,党员骨干化身“和事佬”,穿针引线促团结。“在党支部带领下,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村民的赞誉道出和谐真谛。细微处见治理:田间开起法律课,“有事来协商·碉楼协商”畅通民意,“最美家庭”树榜样,自治、法治、德治拧成一股绳。四年来,该村实现矛盾纠纷与信访事件“双零”目标。

“现在心思都扑在挣钱上,谁还吵架?”村民杨友富的话印证了人心所向。党支部的引领,为阿娘沟一村赢得了“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甘孜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荣誉,冯兴富也获评全省“担当作为好支书”。

如今,新建的旅游综合服务站傍山而立,农旅融合蓄势待发。柏油村路蜿蜒,网红民宿点缀山间,曾经的疮痍之地,如今人均收入超2.3万元。展望未来,冯兴富话语铿锵:“下一步,我们还得坚持党建引领,把种养业和旅游服务做得更红火,让村集体的‘家底’越来越厚,给乡亲们在家门口创造更多挣钱的机会!”

当新党员在复垦田边宣誓入党,那条从灾难中走出的路,正向着更远的青山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