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07月03日

彼岸的眼光

◎高富华

昙花一现:印茶入藏好景不长

后来,又一个外国人的身影出现在了雅安,他叫詹姆斯·哈奇森。

“在中国,茶叶中似乎有一种天生固有的东西,让它在西藏广受欢迎,而印度茶叶中似乎有一种天生瑕疵,使得大家对印度茶拒之千里。”

这句话恰好表明了当时英印当局对中国的茶叶极为关注,同时也觉察到了自身的“瑕疵”。他们迫切想搞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茶叶在西藏受欢迎,而印度茶叶却受到如此大的抵制。

当年哈奇森的任务,就是到藏茶的生产中心雅安进行秘密考察,为印度茶叶进入西藏提供改善“口感”的技术支撑。

1905年3月11日,哈奇森从加尔各答出发,乘坐轮船到达上海,再辗转到成都。

哈奇森没有在成都逗留,而是直接到了雅安,再沿着茶路到达藏茶贸易中心——打箭炉。

哈奇森前前后后在雅州花了一个半月的时间,考察了雅州周边的茶产区,包括名山、天全、荥经、芦山以及峨眉、洪雅一带。

哈奇森在蒙顶山同样看到了老茶树,“那里有7棵非常有名的茶树,树龄超过了2000年”。

他还特别提到蒙顶山有一个“莲花山会”的茶事活动。

哈奇森在说到中国西藏的茶叶贸易史时提到,西藏的茶叶贸易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虽然无法找到关于茶叶贸易具体时间的记载,但他认为此项贸易的发起人值得尊敬。

哈奇森到达成都后,在一家商行里发现了一种叫“蒙茶”的茶叶,了解到这种茶是以附近的“蒙山”为名的,而“蒙茶”作为贡茶,每年都要送入皇家,是皇帝用于祭天的茶,所以这些茶树被专门保护起来,任何人不得随意进入保护范围。

在雅安,哈奇森考察了多家藏茶生产厂家,并记录下了全过程,尤其是“口感”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最后,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印度砖茶引入西藏失败的原因,第一是口感与中国茶叶不同;第二是包装纸不适合;第三是砖茶做的分量不够,过于轻,而且压得不够紧实。另外,印度茶叶过于新鲜。

他认为如果成功阻碍、干扰或破坏中国国内的茶叶贸易,将有助于破除向西藏输入印度商品的诸多限制。他认为:“推进我们贸易的绝好时机似乎就在眼前。”

1906年,哈奇森的考察报告,以《供应西藏的印度砖茶:四川任务报告》为书名,出版发行。

由于印度茶入藏运输成本低,再加上印度茶仿制雅安生产“砖茶”,使得印度茶曾一度在中国西藏市场占据了较大份额。

但好景不长,印茶入藏不仅受到西藏同胞的“口感”抑制,还受到中国国内的抵制,印度茶在西藏市场昙花一现。至1935年,印度不得不停止生产砖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