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以山河为界,这片约6平方公里的高寒草地正是属于菊母村的一处夏牧场,有七八户牧民在此放牧。
“我们刚搬来这个夏牧场才3天,要在这里放牧3个月左右,9月份后就要到秋牧场了。”在帐篷外,尼美多吉搬来几个小板凳,让我们坐下听他讲述夏牧场的故事。这里距离石渠县城50公里左右,因石渠一年冰雪期长达7个月,当天气酷寒时,他们就搬到县城附近的定居点,在离县城10多公里的冬牧场放牧。
“我们离不开扎溪卡草原!”尼美多吉和妻子卓玛荣木都是土生土长的牧民,在高山草场漫步吃草的百余头牦牛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去年,尼美多吉一家出栏了20来头牦牛,出售了大量酥油、奶渣等奶制品和一批亲手采挖的新鲜虫草,年收入有10万元上下。
目前,石渠已经成功入选国家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县,并计划投入4.3亿元,实施畜牧业基础配套升级工程,执行最严格的禁牧休牧轮牧制度。2024年,省州县三级财政投入超过640万元,对全县群众购买的4.9万头牦牛保险进行补贴。
“不管在哪个牧场,石渠县里的干部都会上门送技术、发放畜牧补贴、普及防疫知识,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可观。”尼美多吉指着远处路边停的一辆车笑着说,“前阵子感觉收入还不错嘛,就花了6万元换了这辆二手越野车。”
我们注意到,不光尼美多吉家有车,不远处其他牧民的帐篷外亦停有小汽车。“80后”尼美多吉说起生活的变化信手拈来:“上世纪90年代我们都是骑马放牧;15年前土路修好后改骑摩托;近年来有了柏油路,牧民们陆续购买了汽车。”
尼美多吉说,交通条件和出行工具的改善,让他们外出采购物资、体检看病越来越方便,一家人到成都、拉萨等地旅游也不再是梦想。
虽已是夏至时分,这个高寒夏牧场白天温度也仅在5℃左右。看着我们穿着厚厚的户外服,曾逛过成都的尼美多吉不时笑笑:“我们的生活很好,这里的空气更好,我爱我的夏牧场!”
尼美多吉夫妻俩唯一遗憾的是小时候没有上学。“我要好好培养两个儿子上学,鼓励他们多读书,做有学问的人。”妻子卓玛荣木说,8岁的大儿子索郎顿珠在石渠县第二完全小学读寄宿制二年级,每周回家一次。
在石渠,让孩子好好上学是牧民们的最大心愿。目前石渠县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达100%,今年全面落实“三免一补”政策,已发放补助资金1940万元,惠及2万余名学生,切实减轻了家庭负担。2024年,全县有2284名适龄儿童报名入学,在校学生23307人,绝大多数都是牧民的孩子。
“现在孩子们都能享受到我们过去没有的教育条件,食堂饭菜丰盛,寝室环境整洁。”谈及两代人在受教育条件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尼美多吉竖起两个大拇指,“对党和国家,大家想说‘嘎真切’(藏语:谢谢)!”
听见聊到了哥哥,尼美索郎跑来钻进妈妈怀里,轻蹙着眉头试图加入我们的谈话。卓玛荣木捧起他晒红的小脸蛋说:“等你再大点,也会送你去学习知识哟!”
“大儿子索郎顿珠已经算是我们家文化程度最高的了。不过论放牧和挤牦牛奶,我却是最有学问的!”尼美多吉这位康巴汉子深邃的眉眼里藏不住笑意,“如果孩子们将来愿意回牧场,希望他们利用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发展牦牛规模化养殖加工,当然,也希望他们有朝一日走出高原,做出自己的事业。”
在帐篷外,尼美多吉这样畅想:孩子们有更广阔的人生,牦牛们有更丰茂的草场。他呢,离不开自己的家乡,就继续放牧,用心守护祖国的这片大好河山。
“放牧的人啊,愿你能拥有几百头牦牛,过幸福的生活……今天我唱的歌,愿能让你心情舒畅,明天更快乐……”我们临走时,卓玛荣木站在帐篷前唱起了当地牧歌。
回首望,这顶帐篷因充满了生活新期待而更加色彩夺目;向远方,那首牧歌带着“扎西德勒”的祝福越发嘹亮悠长,沿着宽敞平坦的柏油路,顺着高高架起的输电线,掠过海拔4800多米的高原草甸,飘往更加美好的未来……
(新华社成都7月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