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07月09日

乡城“银龄”牵手“童心”

一场跨越代际的红色传承在酥油灯火光中绽放

活动现场。

◎扎西吉村 文/图

在乡城县敬老院的院落里,阳光穿透茂树映射在5岁藏族女孩泽仁旺姆的身上显出点点光斑,她踮起脚尖将红领巾系上82岁退休邮递员扎西的脖颈时,“祖孙”俩的身影相互交替,编织出一幅新时代的民生画卷。这不是普通的敬老活动,而是乡城县为庆祝建党104周年组织的“一老一小”温暖活动。

老照片里的岁月与青稞堆里的初心

扎西老人指着照片墙上1990年乡城县第一所幼儿园开园的老照片,用布满皱纹的手指轻轻划过画面说:“那时村里没通公路,送一封信要翻三座山。”他身旁的泽仁旺姆睁着大眼睛,想必是被老人的那份坚持和毅力所震撼。她手里攥着刚从老人掌心接过的五彩绳——这根曾系在邮差马鞍上穿越风雪的绳子,成为了历史与信仰的象征,此时此刻成了连接两个时代的纽带。

活动现场化作流动的历史课堂,30名藏族孩童用藏汉双语唱响自编歌舞《党的光辉照高原》,稚嫩的歌声里混着高原特有的清亮,那是一份爱与希望;28位平均年龄79岁的老人,则带着孩子们用青稞粒在木板上拼出“104”字样。金黄的麦粒簌簌落下,在桌面上堆成微型的“丰收图景”,恰如老人们常说的:“党种下的种子,如今在孩子们心里发了芽。”

智能手机里的新课堂与入党故事里的旧时光

“奶奶,您看,点这里就能给在外打工的叔叔发语音!”6岁的卓玛蹲在76岁的次仁拉姆身边,小手在手机屏幕上滑动。这场特别设计的“教奶奶用智能手机”环节,让老人们的银发与孩子们的马尾辫在电子屏幕前交织成趣。而另一侧,退伍老兵贡布正卷起袖口,露出年轻时在边疆服役的伤疤:“1970年入党那天,我在哨所对着雪山宣誓……”故事讲到动情处,孩子们不约而同地挺直了腰背,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了红色信仰的温度。

“连续9年,182对‘祖孙结对’,这不是简单的活动,是把党史课搬进了生活里。”乡城县文明办主任次仁卓嘎翻看着活动记录册,上面贴着每对祖孙的合影——从2016年第一对“90后奶奶”与“00后孙子”结对,到如今“80后老人”牵着“10后孩童”,年轮在变,传承的脉络却愈发清晰。

酥油灯火光里的民族团结锅庄

活动尾声,104盏酥油灯在庭院中央次第点亮,映照着老人们刻满岁月的面庞和孩子们红扑扑的脸颊。当《北京的金山上》的旋律响起,老少两代人手拉手跳起锅庄舞,藏靴与球鞋的脚步声在高原暮色里汇成节奏——82岁的扎西牵着泽仁旺姆转着圈,孩子发辫上的五彩绳随舞步飞扬,恰好扫过老人胸前的党徽,折射出细碎的金光。

“你看,现在的幼儿园比照片里漂亮多了吧?”扎西低头问怀里的孩子。泽仁旺姆用力点头,大眼睛里映着灯火星光:“爷爷,以后我也要当党员,像您一样给大家送信!”

这场跨越代际的对话,正是乡城民生实践的生动缩影。当银发与童心在党旗下相拥,当青稞的金黄与党旗的鲜红在雪域交融,“党群鱼水情”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扎根于高原生活的鲜活存在——它是老人们皱纹里镌刻的奋斗史诗,是孩子们眼中闪烁的未来之光,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基层最温暖的注脚。酥油灯的光晕里,红色基因正以最朴实的方式,在这片离天空最近的土地上,生生不息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