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目前我们已完成提交摸底调查,并提出地热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思路。”四川省第一地质大队高级工程师胡亚召表示,比如建议在进行地热综合利用时,按地热温度层级加以利用,依次进行烘干、采暖、理疗、洗浴、温室、种养等。据介绍,接下来还将帮助丹巴县制定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布局“地热+文旅”“地热+农业”“地热+制造业”等特色产业,引入休闲观光、温室种植、矿泉水生产等项目。丹巴是四川主要镍矿产区之一,目前两处镍矿盘活利用工作进入快车道,已成立工作专班,制定专项方案,推动相关各方签订合作协议,开展矿业权整合及勘查开发工作,预计7月实现矿山开工建设,进一步把丹巴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强化技术优势
夯实发展“地基”
6月22日,多日阴雨天后,丹巴县天朗气清。趁着好天气,四川省国土科研院工程师李晨一路驱车来到海拔3700米的巴底镇牧业村,熟练地操控无人机升空。伴随着螺旋桨的嗡鸣声,无人机搭载的高清镜头开始捕捉高原美景,蓝天白云下,雪山草甸风光十分壮美。“画面将用于实景三维建设和丹巴文旅宣传。”李晨说。
去年夏天,李晨和四川自然资源系统其他16位专业技术骨干来到丹巴县驻村定点帮扶。除了做好防返贫动态监测等日常工作外,帮扶队员还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专业优势,为当地产业发展等提供支撑。
“借助省国土科研院的卫星遥感与无人机技术优势,去年我们帮助丹巴县开展实景三维典型应用场景建设,完成丹巴县城镇开发边界内和两条泥石流沟实景三维模型建设,并探索将实景三维用于地灾防治、文旅宣传等。”省国土科研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实景三维就相当于在数字世界复刻了丹巴,精度达到5厘米,房屋窗户、路面井盖都清晰可见,可以为丹巴县城管理、地灾防治、文旅宣传等提供高精度基础数据。目前基础数据已采集完成,正在进行后期分析,完成后将会移交成果并培训使用方法。”李晨说。
发挥自然资源专业优势,夯实发展基础,省自然资源厅还着力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生态修复等基础工作,科学制定综合治理方案,统筹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为县域发展筑牢安全屏障。2024年,39个欠发达县域争取中省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近26亿元,以“搬治结合”方式,推动开展1万余户受威胁群众避险搬迁安置、547处重大地质灾害工程治理等工作。
在甘洛县田坝镇斯补勒拖村王家沟,跑山鸡在山坡上扑腾,村民在核桃林间忙碌,眼前三四米高的防护网引人注目。“王家沟附近有多个危岩体,在暴雨等作用下容易失去稳定性,去年建成了这段200多米长的防护网,大家生活劳作都更安心了些。”地灾监测员木呷里林说。
据介绍,我省正按照“搬治结合、先急后缓”的原则,编制39个欠发达县域及定点帮扶丹巴县地质灾害综合整治专项方案,统筹推进风险较高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和受威胁群众避险搬迁,着力提升帮扶县地质安全综合整治能力。
发挥“管道”作用
汇聚帮扶合力
色达县城东南方向30公里,山地雄伟壮观,湖泊群清澈碧绿,不远处霍西众措湖旅游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中。“这是色达县全域旅游的重点工程,今年项目基础设施将全面完工,计划明年运营。”色达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方红玉介绍。
色达县文旅资源丰富,正加快全域旅游发展步伐。就在1个多月前,在省自然资源厅的牵线搭桥下,色达县人民政府与四川省旅游投资集团公司签署文旅产业发展帮扶协议。按照协议,双方将协同促进文旅产业深度合作,携手推动优质文旅项目落地,进一步盘活提质色达县存量资源,挖掘文旅市场新业态,培育当地行业优质人才,推动乡村振兴与产业规模壮大升级。
助力色达县文旅产业发展,也写进了今年的专项方案。按照方案,省自然资源厅将重点在助力提升色达县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文旅高精品牌、培育文旅专业人才等方面进行帮扶。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还将向色达县投入超1000万元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补助资金,实施地灾治理工程项目,并统筹改善相关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
产业要落地,要素保障是关键。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省自然资源厅在强化项目规划衔接及用地保障、核心项目前期规划和用地审批方面给予相关支持。2024年39个欠发达县域获批用地约8.2万亩,同比增长34%;单列安排600亩用地指标用于欠发达县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发展,有效保障了一大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
充分凝聚帮扶合力,省自然资源厅持续推进人才帮扶,帮助培养一批服务支撑欠发达县域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队伍。2024年,动员组织20余名专家到欠发达县域开展防汛减灾和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今年还将统筹一批专家学者和业务骨干到基层一线,重点针对规划、组卷报批、地灾防治等相关业务开展培训。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发挥‘管道’作用,充分调动帮扶资源,加强与省级协调机制其他成员单位和其他帮扶力量的对接沟通,共同推进各项任务和重点协调事项落地落实,保障帮扶工作高效运转。”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