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伦 陈加 文/图
清晨,雾霭渐起,满目青山,晨雾像一层薄纱在密林中蔓延开来,恍若仙境,如梦似幻的风景,对甘孜州森工集团丹巴国有林保护管理局二瓦槽营造管护队巡山管护组组长谢励来说,早已司空见惯。作为大山的守护人,每天带队巡山是他的工作常态,及时发现森林火险隐患、树木病虫害、是否有人盗伐林木、宣传森林防火要求,是他和工友的重要职责。“大王叫我来巡山,抓个和尚做晚餐,这山涧的水,无比的甜,不羡鸳鸯不羡仙。”走在最前面的谢励扯开嗓子吼了起来,这是他打发寂寞的方式。他是甘孜州森工企业第二代工人,如今他的女儿也在雅江国有林保护管理局工作,一家三代人倾其一生守护着甘孜州的山山水水。
天蓝了,山青了,水绿了,游客多了……谢励一家三代人见证了甘孜的发展变化,临近退休的谢励把接力棒交到了女儿的手上,叮嘱她要发扬爷爷奶奶那一代森工人精神,把甘孜的山川守护好,让青山长青。
谢启浩:扎根林区,自给自足
谢励的父亲谢启浩、母亲何碧清是绵阳市三台县人。1958年,夫妻俩响应国家号召,背井离乡一头扎进丹巴县的浩瀚林区,成为了丹巴森工局的第一代工人。
在原始森林中开辟一块地,搭上毛毡棚,这就是工友们的家,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呼啸,冷得直打哆嗦。第一代森工人是伐木工,伐木、运输木材,没有任何机械辅助,几人合力把原木扛到公路边,再由大卡车运往外地。
“虽然每个月有一点工资,但劳动强度和艰苦条件,比农民还要苦,肩膀、手上全都磨出了血泡,破了之后就钻心的痛。”谢励的父亲常常给他忆苦思甜,他们住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林区,空气稀薄,高寒缺氧,森工局每个月都要下达生产指标任务,各林场开展了劳动竞赛,支援国家建设。
谢励的母亲何碧清成为了工友们的“贤内助”。和丈夫一道扎根茫茫林海,日晒雨淋、顶风冒雪。每天她总是第一个起床,为工友们准备好干粮;深夜里,她常常就着煤油灯,为工人们缝补磨破的工装。她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不仅托起了家庭的温暖,更撑起了整个工段的后勤保障。
“那时候生活很艰苦,运输木材的货车司机也会帮我们买一点新鲜蔬菜带进来,夏天工友们会挖点野菜、捡野生菌回来改善伙食。”年过古稀的母亲常常回忆火热的激情年代,那年月不要说回一趟老家三台,就是去一趟丹巴县城都是奢望。
扎根林区,要靠自给自足。后来林区养了猪、养了鸡,“都是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每天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营养伙食跟不上,身体要被拖垮。”何碧清和部分家属成了一线伐木工的“总后勤”。
森工红火的年代,创办了幼儿园、医院、子弟校,还能看上坝坝电影。谢启浩说,待遇提高了,工友们有了幸福感。
为了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从1958年到1998年,在甘孜州天然林区实施了有计划、大规模的森林采伐。甘孜州木材采伐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80%以上,林业一度成为甘孜州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重要支撑。
谢励:伐木工人变为护林员
1966年,谢励出生在林区。“我注定要和丹巴的大山打一辈子的交道。”松鼠在树上上蹿下跳,森林保护好了,成了野生动物的家园,这让谢励很开心。
1996年刚过而立之年,谢励的工作还没有着落,那年他刚好技校毕业,父亲把接力棒交到了他的手上。“森林工人要不怕吃苦,现在的条件比我们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好多了,有了这个工作,你养家糊口就没有问题。”握着父亲布满老茧的双手,谢励感受到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甘孜州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1998年,甘孜州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要少砍树,多栽树,请森老虎下山”的指示精神,成为全国第一个天然林停采地区,1100余台采伐设备被封存,伐木工人变为护林员、种树人,开启了天然林保护的新征程。
“交出砍伐设备的那一刻,我的心好像被掏空了一样,那是我的饭碗呀!但国家的禁令,我们必须无条件执行。”谢启浩依依不舍地上交了采伐设备,不久后就退休了,带上老伴回老家安度晚年。
从砍树人到植树人,谢励经历了森工企业转型。“那时候有多难?企业欠账多、资金保障难,连工资都不能保证按月发放,职工人心惶惶。子弟校解散、医院关闭,曾经的辉煌一去不复返。”谢励说,在州委、州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全州森工企业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森工局组织人员到处去考察优质苗木,学习育苗技术,林场变苗圃,适宜高海拔生长的树苗抚育成功,源源不断地满足州内植树造林苗木所需。
育苗、除草、把控大棚温度……谢励坚守在苗圃,看到一车车苗木被运走,林场的收入增加了,谢励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当时森工局出台了一系列激励职工的措施,开展多种经营,拓宽增收渠道,养猪养鱼养兔养鸡,建设蔬菜大棚,划片区责任包干,干得多就拿得多。”谢励说,他养过鸡、种过蔬菜,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期,职工的待遇有了好转,现在一年的收入有10多万元了。
生活有苦有乐,谢励很知足,但也有一些遗憾。2024年8月,他正在花圃建设现场,突然接到父亲的电话,他的母亲已经去世,他失声痛哭,连母亲的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他匆忙回家料理完母亲的后事,又马不停蹄地返回工作岗位。“虽然没有听到母亲最后的遗言,但她作为第一代森工人,她肯定希望我在森工企业干出点名堂。”从营林更新到天然林管护,再到林业产业,谢励深深扎根在丹巴林区。在资源管理工作中,他不放过每一个山头、每一条小沟;在森林防火期,他走村入户宣传防火知识;在产业转型期,他带头种地养鸡,摸索出一套种植养殖经验。
实施天保工程22年来,全州累计完成投资97.61亿元,完成天保工程建设任务,林地面积达10442.85万亩、增长1317.43万亩,森林蓄积从4.31亿立方米增加到4.84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从31.61%上升到34.8%,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和覆盖率三增长。
下转第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