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胜 全媒体记者 唐闯 卢雪英 文/图
7月3日至4日,丹巴县巴底镇邛山沟、骆驼沟、沈足村突发山洪泥石流。连续两处泥石流灾害,造成3345户停电。截至7月7日,丹巴县供电公司已累计投入抢险人员81人次、车辆46台次,恢复供电3179户。7月8日上午9时,巴底镇政府广场56顶应急帐篷搭建完成,丹巴县电力公司抢险复电人员早已在此准备,从巴底镇政府公变处架设一档低压导线为56顶帐提供应急电源,为每一顶帐篷内安装了插线板和应急电灯,并24小时在安置点提供电力保供服务。
“无人机+铁脚板”:
抢在洪水前的生死摸排
7月3日凌晨6:30,天刚蒙蒙亮,丹巴县电力公司抢险队的皮卡车已载着无人机和抢修工具,逆着金川河的咆哮声冲向邛山沟。35分钟后,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屏住呼吸——上百吨的巨石被泥石流裹挟而下,砂石厂已成废墟,G248线公路被浑浊的洪水吞没,齐膝深的泥浆阻断去路。
“电杆倒了,专变台区不见了!”无人机传回的画面让指挥部的空气瞬间凝固。没有路,就创造路!抢险队兵分两路:一组沿河岸吊桥迂回,在晃荡的绳索与10公里无路山崖间攀行;另一组试图横穿泥石流区,却在陷至膝盖的泥沙中被迫撤回。8小时后,一组由东珠仁真带领负责的7名队员终于抵达上游,与无人机协同锁定故障点。15点58分,两条主干线恢复供电,黑暗中的第一簇火苗被重新点燃。
“肩扛手抬+机械助力”:
209户人家的特殊“接力赛”
10千伏巴上线骆驼沟支线剩余209户未恢复供电。
“背!把发电机背上山!”7月4日,面对复杂地势环境、道路交通受阻、大件运输困难的局面,12名电力工人、3台挖掘机、数辆摩托车和面包车,在G248线上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光明接力”。
上午10点,10台各个等级型号的发电机装车和各类救灾物资运送至泥石流发生的邛山沟口。党员阿布,巴底站长理让曲批冲在前头,带领8名同事,穿泥泞地,走临时木桥,一路背着发电机,一步一步艰难地前进。
来到早已被河水淹没的公路边,10台发电机在泥浆中“渡劫”——先由挖掘机像摆渡船般运送过150米激流,再绑上摩托车在颠簸的山路上跳跃,最后由阿拉伯村村民用脊背接力扛上海拔2000米的骆驼沟。6小时后,当2.7千瓦的发电机点亮便携式灯塔,村民们的手机屏幕接连亮起,泽郎太村长颤抖的手紧握队员:“有了电,希望就回来了!”
泥泞中的承诺:
“照亮166个临时之家”
7月4日17:50,沈足村再遭泥石流袭击。扎西阿爷在废墟中抬头,看见满身泥浆的电力队员时,混着泪水的“谢谢”比灯光更灼热。
在巴底镇小学安置点,曲批和阿布——这对新老服务站站长,正猫着腰给56顶帐篷布线。24小时后,帐篷里的插线板通了电,食堂的酸菜面块冒着热气,操场大灯下,孩子们追逐的光影让灾难暂时退场。截至7月7日,3179户恢复供电。
【记者手记】
电力银线,为何能缚住“泥龙”?
这场72小时抢险中,最动人的不是技术,而是那些“不划算”的选择:用挖掘机运发电机每米成本超千元,摩托车载设备可能车毁人亡,但丹巴电力公司党支部书记高翔说:“算经济账不如算民心账。”当电力工人跪在泥里接线的照片刷屏网络,答案已然明晰——那根永远冲不断的“线”,是“人民电业为人民”的誓言具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