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龙县委组织部
在海拔3500米的川西高原,新龙县如龙镇依鲁村的晨雾中,总能看见一个扎着马尾、背着帆布包的身影穿梭其中。47岁的高丹蓉从州邛崃干部休养所的普通干部到驻村第一书记的身份转变,不仅是空间的转换,更是一份跨越500余公里的责任与坚守。这位异乡的第一书记用近一年时光,将自己的名字深深刻进了藏族同胞的心里,也让依鲁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破冰:从“语言盲”到知心人
初到依鲁村,高丹蓉便遭遇了“三重困境”:听不懂藏语,成了横亘在她与群众之间的巨大壁垒;分不清青稞和小麦,在农事方面一片茫然;302名村民复杂的名字,更是让她记忆起来困难重重。然而,这些困难并没有吓退这位坚韧的女性。白天,她跟着村民下地干活,在田间地头向村民请教农事只是,认真学习辨认农作物;晚上,她挨家挨户走访,与村民微信合影并标注名字,硬是把全村人的信息都牢牢记在了心里。
春耕时节,这个曾经的“城里人”挽起裤脚,赤脚踩进冰冷的泥地里,和村民一起播种。“刚开始连农具都拿不稳,手也磨出了泡。”高丹蓉笑着回忆,“但村民们还是很耐心地手把手教我,那一刻觉得再辛苦都要坚持到底。”正是这种融入生活的坚持,让她从陌生的“外来客”,逐渐变成了村民口中亲切的“高书记”。
铸魂:党建引领激发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关键在党。”高丹蓉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她到任后,把党建工作摆在首位,着力打造坚强有力的村“两委”班子。
针对村党支部书记培育、发展产业经验不足的问题,她制定“一对一”培养计划,带领村支书参加各类培训,学习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的工作方法。同时,通过开展“主题党日+志愿服务”等特色党建活动,充分调动了党员们的积极性,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增强。
在思想引领方面,高丹蓉把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她挨家挨户走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讲解教育的重要性;在村民大会上,她用真实案例和数据,让大家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此外,她还积极牵线搭桥,邀请爱心人士与村里的孩子结对帮扶。如今,依鲁村的孩子们不仅能安心上学,还有了更多追逐梦想的机会。
兴业: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基。高丹蓉立足依鲁村的资源优势,带领村民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
高丹蓉流转来60亩土地,发展油菜、雪菊种植,并搭建来蔬菜大棚。为了让特色农产品有更好的销路,她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帮助村民销售酥油、雪菊等特色农产品。去年,仅特色农产品销售就为村民带来3万余元收入。
依托依鲁村独特的生态资源,高丹蓉还带领村民参与蚂蚁森林公益保护地项目,既保护了被誉为“七猫王国”的珍稀野生动物,又为村民增加了收入。而她的心中还有着更大的蓝图:打造生态旅游村,建设民宿,开发特色旅游产品,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筑梦:描绘美丽乡村新画卷
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高丹蓉积极协调资源,争取资金,着力解决村民最关心的出行、用水、照明等问题。
高丹蓉推动维修山体滑坡路段,让村民的出行更加安全;加宽灌溉渠道,保障了农作物的灌溉需求;修复公共照明系统,让村民能安全出行。此外,她还规划建设文化广场,为村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在环境卫生整治方面,高丹蓉创新推出“卫生打卡”制度,通过积分奖励机制,充分调动了村民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的积极性。
如今的依鲁村,河道清澈,道路整洁,五星红旗在每家屋顶迎风飘扬,一幅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从初来乍到的“异乡人”,到如今被村民亲切称呼的“村里人”,高丹蓉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心换取真情,用实干书写担当。在她的带领下,依鲁村正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目标大步迈进。而她的故事,仍在这片热土上继续书写,激励着更多人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