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刚来时高反折腾人,夜里总睡不安稳;现在好了,买氧用氧都方便,生意做着更顺心了。”在色达生活了7年,望着店里备好的一罐罐氧气,来自南充的餐饮店老板胥小春满脸笑容。
近年来,色达县科技“造氧”、生态“增氧”、防治“护氧”,以三重发力打造“高原氧吧”,让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生命禁区”有了“呼吸自由”的底气。
在色达县色柯镇姑咱村,科技赋能“造氧”正火热推进。走进色达县制氧站,液氧在管道中奔涌,每年5万瓶医用氧从这里产出,顺着供应链流向大小商铺。
为提升供氧能力,该车间新建高效液氧空分系统和智能化便携式氧气呼吸器生产线,预计今年8月,这条年产100吨液氧、100万瓶便携氧的生产线将正式启用。届时,十多种供氧产品将遍布国道317、318沿线,入驻康定、稻城、理塘、甘孜等地的销售点,液氧储存达27吨的液氧配送中心也将建成,色达县及我州医疗机构、居民社区、旅游景点等将拥有高纯度的医用氧保障。
色达县城往东南方向的山坡上,碳汇开发正以“增氧”方式发力。7580亩“碳中和林”里,三年前栽下的云杉已长到两人高。这片由顺丰公益、中金公益投入3300万元建成的“绿色银行”,100.96万株苗木成活率超90%,每年能吞下2956吨二氧化碳,相当于3000辆汽车一年的排放量。
“‘碳中和林’的实施,可以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释氧能力,也在生态保护修复、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色达县林草局规划改革发展股负责人胡敏介绍说。
除科技“造氧”、生态“增氧”,色达县还通过防治污染“护氧”。在色达县环境监测站,电子屏上跳动的数字让人安心:PM2.5浓度同比降了58.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始终保持100%,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在全省排名跃升11位。这背后,是秸秆、农膜分别为95.3%、85.2%的回收率,更是对每一缕洁净空气的较真守护。
色达县“高原氧吧”建设,不仅让当地群众和游客朋友们呼吸更畅,也让更多的“胥小春”看到了“在高原扎根”的可能。随着供氧保障日益完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这片土地正以更具活力的姿态前进。
全媒体记者 唐闯
兰色拉姆 卢雪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