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07月15日

爱“獭”的最好方式:保持适当距离

炎热的夏季已经到来,在圣洁凉爽的川西高原随处可见一种憨态可掬、呆萌可爱的食草动物,它就是上镜率超高的动物明星——土拨鼠。土拨鼠其实是所有旱獭的统称。说起它,让人不由得想到由杨程成执导的电影《再见土拨鼠》,故事以四川甘孜丹巴县莫斯卡村为背景,讲述了村民们与土拨鼠和谐共生的故事。剧情中的土拨鼠就是本期科普的主角——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喜马拉雅旱獭的世界。

一、旱獭的分类

我国分布有4种旱獭:灰旱獭(Marmota baibacina)、长尾旱獭(Marmota caudata)、西伯利亚旱獭(Marmota sibirica)和喜马拉雅旱獭。其中喜马拉雅旱獭分布最广,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新疆、四川、甘肃、云南和内蒙古海拔3000-4500米的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寒草甸等自然环境中,是我国准特有种。按照《中国兽类名录》(2021版),该物种隶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啮齿目,松鼠科,旱獭属,是松鼠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它有雪猪、土狗、哈拉、曲娃、雪里猫等称呼。在野外它非常容易辨认,自鼻端经两眼眉间到两耳前方之间有一个近似于三角形的黑色毛区,称为“黑三角”。另外,喜马拉雅旱獭有白化和黑化的现象,极其少见。

二、喜马拉雅旱獭的习性

喜马拉雅旱獭是冬眠动物,每年4月中旬左右出蛰,很快就会进入繁殖期、哺乳期、育肥期,在10月中旬左右进入冬眠期。其冬眠期可达六个月之久,并会进入一种麻醉状态。喜马拉雅旱獭是食草性的啮齿动物,门齿可以不断生长,需不停地啃食植物,一方面是为了生存,另一方面是为了磨牙齿。其主要食用植物的绿色部分,如草尖、叶、嫩枝等。一般早上喜食用草上露水,不喝水,有食雪行为。它四肢短而粗壮,强而有力,适合掘土筑巢,其巢穴是众多野生动物的避难所。所以说它既是厌恶的草地 “修剪师”,也是高原著名的 “建筑师”。

三、喜马拉雅旱獭携带的病原体

喜马拉雅旱獭除携带致命的鼠疫菌外,还携带有布鲁氏菌、多杀巴斯德菌、鹑鸡肠球菌、喜马拉雅螺杆菌、青海喜马拉雅旱獭星状病毒、喜马拉雅旱獭博卡病毒、喜马拉雅型蜱传脑炎病毒、嗜吞噬细胞无形体、蛔虫、隐孢子虫、贾第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等病原体。是众多病原体的携带者,人类在剥食或近距离接触它的时候,可能被其携带的病原或其体表寄生媒介叮咬而感染。

四、喜马拉雅旱獭与人

人类的命运与动物息息相关,反之亦然。人对喜马拉雅旱獭的喜爱,可以视为人对自然情感的一种延伸。一般来说,如果没有人类干预,致命病原体只在喜马拉雅旱獭之间传播。当我们人类跨越了与喜马拉雅旱獭和平共处的“结界”,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就打开了人兽共患病传播的“魔盒”,使得原本生存在喜马拉雅旱獭的病原体侵入人体,并给人类以惨痛的教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所以,爱“獭”的最好方式:保持适当距离。 州疾控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