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吉 张丛芳 文/图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茶马古道的石刻上,巴塘县人民法院的党员干警已开始新一天的巡护工作。这些镌刻着“竺国通衢”字样的清代石刻,正成为该院“党建+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鲜活见证。
近年来,巴塘县人民法院以党建为引领,紧扣“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主线,将红色基因融入审判执行各领域,在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司法权威维护中彰显党建引领力,为高原法治建设注入“红色动能”。
古道上的法治课堂:守护历史文脉“传承色”
“这块‘凤都护殉节处’石碑,记载着清末驻藏大臣凤全的事迹。”文化学者向围坐在崖壁前的干警们讲解时,年轻党员格桑正仔细记录保护要点。
今年以来,该院将主题党日搬到文物保护一线,通过“专家讲解+实地巡查+司法研判”模式,为“竺国通衢”“凤都护殉节处”等6处重点石刻建立“司法保护档案”。在古驿道旁重温入党誓词的干警们,把保护承诺刻进了心里——他们组建3支党员巡护队,同步建立“党员先锋岗”责任区,制定分阶段保护计划,承诺以“五性”标准(科学性、合法性、合理性、精准性、有效性)筑牢保护屏障,已开展专项巡查21次,推动解决风化防治、盗拓防范等5类问题,让百年石刻成为“党建+文化保护”的红色地标。
校园里的生态课:筑牢高原生态“防护网”
六月的德达乡草场绿意盎然,“6·5”世界环境日当天,一场特殊的庭审正在校园内里进行。“被告人扎西(化名),你砍伐的云杉是长江上游水源涵养林……”主审法官达瓦用藏语释法时,60余名干部、群众、学生“沉浸式”旁听,旁听席上的老牧民频频点头。这场巡回审判把法庭“搬”至德达乡盗伐林木案案发地,并融合藏族生态习惯以案释法,只是该院“党建红+生态绿”实践的一个缩影。
庭审结束后,党员干警化身“小冬红”环保法治宣传员,向学生发放文具套装,鼓励青少年成为“环保小卫士”。通过党建引领,该院将司法职能向生态预防、修复、宣传延伸,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修复一方”的综合效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提供坚实司法保障。
警徽下的忠诚誓言:锻造公正司法“硬脊梁”
“我是党员,我先上!”司法警察大队长泽仁在处置司惩案件时的这句话,被制成标语挂在训练场上。这支由12名党员组成的“雪域司法先锋队”,创新开展“晨读党报+警务训练”晨会制度,将政治理论学习与执法规范化训练结合,打造出一支“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的司法警察队伍。
面对当事人辱骂、阻碍公务等突发情况,党员法警冲锋在前,依法果断控制局面,同步完成证据固定、笔录制作等全流程规范执法。通过“执法+普法”双管齐下,当事人最终认错悔错,主动缴纳罚款。通过司惩案件的示范效应,有力震慑了藐视司法权威的行为,为构建“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的法治环境提供了坚强保障。
该院将继续以党建为“画笔”,用“红色引领”凝聚共识、“绿色司法”守护家园、“金色正义”捍卫权威,在雪山草原间绘就“党建铸魂、文化赋能、生态优先、司法为民”的新时代法治画卷,让党旗始终在高原司法一线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