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07月16日

色达县康勒乡创新实施“三三工作法”

架起党群干群连心桥

送医送药到帐篷。

◎蒋宇 文/图

虫草采集期宛如一场盛大的“黄金盛宴”,既是牧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黄金期”,也是基层治理面临考验的“关键期”。色达县康勒乡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坚持“群众在哪里,党组织就要建在哪里,党的服务就在哪里”的原则,把虫草采集期作为检验基层党组织组织能力的“实践考场”,探索实施“组织建强在一线、服务保障在一线、治理创新在一线”的工作法,通过临时党支部“领航”、党员先锋“破题”、制度机制“固本”,在高海拔牧区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崭新路径。

建强“三个一线”机制,筑牢红色堡垒

当虫草采集的号角吹响,海拔4000米以上的采集区便成了忙碌的“战场”。康勒乡党委迅速行动,采集区成立了3个临时党支部,犹如在崇山峻岭间竖起了三面鲜艳的旗帜。156名党员被编入“云端党小组”,像一颗颗闪耀的星星一般散布在采集区的各个角落。为了让组织生活与采集节奏同频共振,临时党支部建立了“帐篷流动党校”,开展3次“马背上的主题党日”活动。党员们骑着马,穿梭在山间,在蓝天白云下,围坐在一起,学习党的政策,交流服务群众的经验,让党组织的凝聚力在广袤的高原上不断增强。

此外,7个“流动网格”如同一双双温暖的手,覆盖了采集区的每一寸土地,让先锋力量在一线闪耀。依托“康巴党旗红,有事找党员”活动契机,组建“党员服务队”“马背宣讲队”“医疗服务队”三支队伍,156名党员结对1024名牧民,实行“党员包片联户”机制。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凛冽,党员们始终坚守在岗位上,做到“采集点延伸到哪里,党员服务就覆盖到哪里”。

在采集区,7面鲜艳的党旗迎风招展,党员们佩戴着“红袖标”亮明身份,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他们建立“白天巡山服务、夜间帐篷接访”制度,累计解决群众就医、运输等急难问题29件。

如今,“有事找党员”成为牧民的口头禅,党旗在牧民们心中成为了希望和依靠的象征。

创新“三化服务”体系,办好民生实事

管理精细化是保障虫草采集有序进行的基础。该乡推行“一人一证”进山精准化管控,采取“户籍比对+学校联审”双核查机制,精准发放采集证1024张。同时,开展“护苗敲门行动”35次,确保虫草采集期适龄学生入学率100%。

为了让党的惠民政策更深入人心,该乡创建“帐篷夜校+口袋手册”二维宣讲模式,将法规政策转化为32条“牧民谚语”,用牧民们听得懂、记得住的语言进行宣传。开展“酥油茶桌边的宣讲”35场,覆盖群众1200余人次,发放藏汉双语手册700余本。在温暖的帐篷里,牧民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喝着酥油茶,一边聆听着宣讲员的讲解,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该乡建立“医疗巡诊——道路保通——物资配送”服务链,组织乡卫生院开展“雪山巡诊”12次,为农牧民群众送医送药;联合县交通局组建“保通突击队”,填补坑洼40处,清理塌方0.7公里,打通“最后一公里”生命线,以全程化保障让牧民们无后顾之忧。

构建“三防联动”格局,夯实治理根基

为建立矛盾纠纷防护线,该乡创立“帐篷调解室+牧民说事日”机制,司法所干部与5名“牧民调解员”驻点办公,现场化解纠纷3起,实现“小事不出帐篷、矛盾不上交(不离临时党支部)”。在帐篷调解室里,大家围坐在一起,司法所干部与5名“牧民调解员”引导双方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使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该乡还建立无人机和巡逻“技防+人防”和群众信息员联防体系,将风险防控挺在前头,开展防灭火演练4次,整改安全隐患11处,采集期实现“零火情”,以实际行动守护这片美丽的家园。

此外,为筑牢安全防线,该乡推行“路长+干部包段、党员包户、民警包片”道路安全责任制;组建“摩托车巡逻队+马背宣传队”双机动力量,每日开展1次高频次巡查,累计排查落石隐患6处,清除路障17处,为农牧民群众的安全出行保驾护航。

党支部作用不临时、党员责任不临时、为民初心不临时,康勒乡以“三三工作法”,将临时党支部建设成为引领党员服务群众的战斗堡垒,让党旗在采集点高高飘扬,书写更加绚丽的基层治理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