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07月16日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

畜牧业减排应纳入全球气候目标

近日,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与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共同发布《中国畜牧业的绿色转型实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呼吁国际社会在11月份巴西即将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继续推动食物系统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全球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中,除化石燃料排放之外,畜牧业也是重要来源之一。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资源研究所统计,全球畜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约占人类活动排放总量的14.5%,饲料生产与加工、反刍动物肠道发酵是畜牧业两个主要排放源,分别占全球畜牧业总排放量的45%和39%。

联合国粮食系统峰会也指出,所有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在某种程度上都依赖于更健康、更可持续和更公平的粮食系统。畜牧业的绿色转型是实现环境友好、社会发展、人民福祉的有力保障。因此,加快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对于实现农业农村地区的碳减排,推动完成全球气候治理体系至关重要。

《报告》旨在对我国畜牧业的现状和可持续转型进行深入研究,并从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技术规范制定、生态农业管理、多元化“大食物观”建立以及消费端膳食结构平衡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报告》呼吁各国应重新思考农业补贴和支持方式,并逐步淘汰对环境和社会有害的补贴政策,开发利用绿色创新技术以及“绿色债券”等金融政策,确保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报告》建议,在国家层面优化顶层设计方面,明确畜牧业在气候变化整体工作中的定位。在农业支持政策方面,促进养殖行业系统“模式”创新,关注大型集约化养殖的隐性成本,鼓励多元化发展模式,如种养循环、生态养殖和福利养殖等,引导行业向环境友好、带动小农户共同富裕的模式转型升级。

推动开展畜牧业生态环境绿色转型相关技术规范的研究工作。梳理已有政策措施、技术规范,基于行业发展现状,结合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政策实施情况的差异,进一步完善畜牧业污染防治和碳减排相关政策措施、技术规范等。

同时,探索创新基于生态农业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借鉴国际经验,实现养殖场对畜禽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有效减少畜牧业生产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提高畜牧业绿色发展水平。树立多渠道、多源头化、多供应体系的“大食物观”。鼓励农业科技研发新型食物选择,进一步丰富食物系统供应,从而为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此外,还要推动政策宣传和膳食营养教育,引导居民选择绿色生活方式和平衡膳食结构。鼓励消费者参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以及其他健康膳食建议,形成科学健康膳食模式,扭转过量肉源性食品消费行为,推动更可持续的饮食和生活方式。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赵中华先生表示,《报告》从宏观角度探讨了“大食物观”和气候变化的关系,鼓励平衡膳食的健康饮食方式,并提出了高福利动物蛋白和植物性蛋白相结合的解决方案,针对农食系统减排能力关注不足的现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转载自《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