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07月18日

让优质教育资源在甘孜生根发芽

(上接第一版)

为此,帮扶队伍联合本地教师,按“一校一策”的模式,构建了校本特色课程体系。

在泸定中学,帮扶队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了数学、化学、生物等课程的“校本作业”;在康定市第二中学,帮扶队伍带来了“社团课”,还结合高原地区、民族地区特色,设置民族舞蹈、藏文书法、天文观星等12个社团;炉霍县中学“玉锦班”将环保志愿活动纳入学分,学生们设计的“牦牛粪资源化利用”方案获得了省级创新大赛奖项……

此外,立足本地学生能歌善舞的特长,各受扶学校还整合帮扶资源开设了特色艺术“校本课程”。“我们学校美术专业班级已连续两年升学率100%。”泸定中学校长方润根告诉记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模式,为孩子们带来了更多元的成长路径。

B一个“名师工作室”

帮扶一个“点”激活更大“面”

不久前,康定二中高三四班班主任张琴有了一个新身份——高三年级副主任。

从普通教师到年级副主任,张琴的成长离不开“师父”——来自成都七中的帮扶教师陈威的带领。根据张琴的好学、组织能力强等优势,陈威带着她参与年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引导她思考“怎么通过优化制度让教学更高效”。

“师父‘手把手’带教,不仅让我学到先进教学理念,也让我对自身的职业路径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张琴说。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队伍,是让优质教育资源“落地生根”的关键。在甘孜州,每一名帮扶教师都会和数个“徒弟”结对,通过“手把手”带教,提升当地教师能力。但这一方式的瓶颈也很明显——各类帮扶队伍加起来也不过200人,“师父”明显“不够用”。

针对这一难题,帮扶队伍成立了46个“名师工作室”,由来自浙江等地的教师领衔,吸纳本地教师参与。通过“常态化”“跨校际”开展教研、名师讲堂、示范课、观摩考察等方式,帮助更多本地教师成长。

在加入由杭州第二中学老师吴应富领衔的“杭老师”工作室后,雅江中学教师于艳学到了不少先进经验,通过校内公开课,于艳又将这些经验分享给了本校老师。

“我们希望能达到帮扶一个‘点’,激活更大‘面’的效果。”吴应富告诉记者。

C一间互联网教室

让优质教育资源跨越山海

近日,在康定二中的一间教室里,学生们端坐在屏幕前,屏幕另一端,成都七中的一堂阅读课上,学生们正在讨论《平凡的世界》。通过屏幕,康定二中学生益西尼玛和远在成都的同学进行了互动。

开设网络课程,是突破地理局限、填平教育水平差异的一个重要举措。早在2019年,甘孜州就依托康定中学创办本土直播教学,促进州内各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近年来,在各方帮扶力量的支持下,甘孜州的远程教育突破发展,已覆盖367所学校,受益学生超10万人。

然而,网络课程在实践中面临着一个突出问题:“前端”教师水平高,带来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思维方式,但受扶端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为此,各受扶学校都采用了“双师课堂”的模式,“前端”教师讲完课后,本地教师负责整合课程资源、选择合适的模式教学,复讲复练、释疑解惑。

“除了课堂同步外,我们还采取了备课同步、作业同步、考试同步的方式。”康定二中语文教师彭诗琪告诉记者,“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学生享受到优质资源,本地教师能力也得到很大提升。”

“让外来的资源促进‘头部’学校提升,‘头部’学校再结合本土经验,将优质资源‘扩面’,这是让优质资源‘生根’的关键。”甘孜州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代玉龙说,下一步,甘孜州将持续用好各类帮扶力量,结合本地实际,让优质教育资源在全州“生根发芽”。

转载自《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