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07月23日

水映初心清见底 山铺画卷绿无边

(上接第一版)入选2021年全省十大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从单一点位的修复到系统性治理,甘孜州出台《关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生态甘孜的决定》,以多层次多举措筑牢生态屏障:在流域生态保护上,实施了黄河流域哥得尔给曲水生态修复、查曲河段水污染防治等项目,将生态修复、污染治理与旅游观光、科学实验相结合,探索出适合高寒地区的治理路径,有效提升了上游水源涵养能力。

在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甘孜州争取专项资金,推进石渠县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污水治理等项目。通过出台《高寒高海拔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管理技术导则》,规范设施建设与运营,并常态化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执法巡查,将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纳入常态化调度,为环境质量筑牢根基。

生态保护能力的强化同样关键。甘孜州与四川大学共建草原有害生物防治试验站、高寒草地生态治理工作站,与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合作开展黄河源区湿地监测研究,为生态治理注入科技力量。同时,进一步充实生态保护人员力量,通过“昆仑”等专项行动破获野生动物保护案件,以专业力量与严格执法守护生态安全。

高原植绿筑屏障

生态修复显成效

在平均海拔4200米的石渠县,一场声势浩大的“治沙革命”正持续推进,让高原沙地渐披绿装。2024年,当地全力攻坚沙化治理,完成沙化土地治理2万亩,人工种草7.5万亩,退化草地植被盖度成功突破83%。83%不仅是一组亮眼的数据,更标志着这片高海拔土地生态功能的显著提升,使其成为黄河上游生态修复的生动范例,为高原治沙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通过引进耐寒草种配合新技术,大幅提升了种子成活率。”石渠县林草局副局长曲胎泽仁介绍说,正在开展的“草种实验”将改变高原生态修复格局。

牧民们也从防沙治沙的观望者变成参与者,如今在石渠,家家户户参与治沙种草已成为牧场上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虾扎镇的村民尼麦见证了家乡的巨变:“以前这里沙化严重,现在牧草丰盈,牦牛肥壮,家里的200头牦牛每天能多产50斤牛奶,多挣400元。”

一组组数据,见证着甘孜州生态保护的坚实步伐,也丈量着高原大地生态蝶变的深度与广度。

据甘孜州林业和草原局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22亿元公益林补偿资金如春雨般浸润雪域,惠及农户17.8万户;4500万亩草原进入禁牧休养期,7963万亩草场实现草畜动态平衡,37.86亿元奖补资金化作牧民手中的 “生态存折”。

2022年以来,甘孜州投入23.6亿元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完成沙化土地治理64万亩、退化草原修复48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0平方公里。创新推出的“草光互补”模式,在稻城海子山等地实现植被恢复与清洁能源发展双赢。同时,创新建立“林长+警长+检察长+技术员”等协作机制,为生态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2025年,全州计划实施营造林66.35万亩、防沙治沙37.41万亩、退化草原治理196.45万亩、围栏封育45.2万米、荒漠化治理2110亩、乡村绿化2600亩、道路绿化21公里。

生命欢歌映净土

立体网络护家园

2025年7月,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科考队员们迎来了激动人心的时刻——万株独叶草群落在密林间舒展着独特的叶片,珍稀的软叶筒距兰也悄然绽放。这些深藏于横断山脉的生命奇迹,为甘孜州的生物多样性史诗又添了新鲜血液。

此外,记者从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前不久,科研人员在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子梅村附近监测到黑麝的清晰活动影像,这是四川首次发现该动物分布。此次发现,使四川有记录的麝类物种从2种(林麝、马麝)增加到3种。

“目前保护区内高等植物达4906种,脊椎动物58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2种,大熊猫、雪豹等旗舰物种在此安然栖息。” 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陈健的话语里,满是对这片生态净土的珍视。

镜头是生态变迁的最佳见证者,红外相机记录着生态变迁:白玉县纳塔乡,雪豹妈妈带着幼崽悠闲踱步;石渠真达观测站,成年雪豹正教导幼崽觅食;炉霍县卡莎湖畔,黑颈鹤数量逐年增多……目前,全州已记录158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甘孜已成为万物共生的美丽家园。

这些生命的欢歌,源自甘孜州构建的立体化生态保护网络。近年来,全州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管,划定6.96万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占全州的46.5%),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成功入选了34处全国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是全省入选最多的市州。全面推行州县乡村四级林长制、河(湖)长制,让每座山、每条河都有了守护者。

站在新起点,甘孜确立了清晰目标,中国共产党甘孜藏族自治州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指明了方向。甘孜州将持续发力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到2027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绿色低碳发展动能加速释放,城乡环境更加宜居,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满意度保持全国全省前列,努力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到2035年,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巩固拓展,生态安全屏障坚实稳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甘孜基本建成。

这份生态答卷,不仅标注着甘孜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更勾勒出绿色发展的美好图景。